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翅膀受伤的鹅妈妈为什么是幸福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简答题 更新时间:2018-07-26 07:46: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理解。 

武汉的夏天

武汉夏天的热,好像尽人皆知。到底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热得有多么难受?武汉人倒没有外地人表达得传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问我:现在武汉的夏天热吧?我答:热。于光远先生说:热得怎样?我答:42摄氏度的高温连续几个星期。

于光远先生笑着摇头,讲述了这么一段往事:1956年的夏天,于光远先生应遨去武汉做报告。武汉三镇,数武昌凉快一些,有偌大的东湖,有几十所大专院校,校园都搞绿化,因此式昌比汉口、汉阳都要凉快。报告就安排在武昌讲。那个时侯,大礼堂一般都没有空调设备,电扇也不多,吹出来的还是热风,所以报告就安排在室外进行。到了做报告的时侯,于光远先生一看,是在东湖的游泳池里。于光远先生坐在游泳池边沿讲活,听报告的人黑压压一片,都站在游泳池里。听的人倒不错,独热坏了于光远先生一个人。于光远先生走遍天南海北,如今已八十多岁,所经历的最热也就是武汉的这一次了。

另一个朋友,北方人,大夏天不幸被派到武汉出公差。临行前害怕武汉的热,找到武汉人打听,去了武汉住哪里比较凉快?别人告诉他如果是出公差住不起大饭店,最好就住长江边的招待所,江边总是比较凉快的。朋友来到武汉,然就寻到长江边上的一家招待所住宿。到了晚上,又热又闷,人躺下不一刻,草席上就是一个人的印迹,汗水洇的。电扇打开,热风烫面,只好关掉,一夜辗转,痛苦难当。第二天的晚上,朋友困极累极,来到长江边上,只见江边坐满了乘凉的人,他也试着坐坐,不行,依然是热得要命,且还有蚊虫叮咬。万般无奈,朋友急中生智:到长江里头去睡。朋友寻来一段绳索,再连接上自己的皮带,一头系在江岸的铁锚上,一头套住自己的脖子,人就坐进江水里,在水面露出鼻孔呼吸,这样才迷迷糊糊地得以打几个盹儿。天亮之后,朋友不顾一切,仓促北逃。

从此,一提起武汉的夏天,朋友有如谈虎,必然色变。他这一辈子,无论如何,是绝对不会在夏天来武汉的了。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 
尽人皆知:________
急中生智: ________
【小题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连用三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汉没有连续几个星期都是42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B.1956年的夏天,于光远先生应邀去武汉做报告,是在江边做的
C.作者的朋友大夏天去武汉出差,晚上住在江边很凉快
D.作者的朋友到武汉出差,只待了两天就热得受不了,仓促北逃
【小题4】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处细节描写主要写了________的情景,其作用是________。
【小题5】本文围绕”武汉夏天的热”讲了哪几件事?请简单地概活出来。
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章讲述了武汉这个城市的一个特点:夏天特别热。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哪些特点呢?试举一例,与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课外阅读。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太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不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作文本中的一本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却了一件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待人接物,还是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么轻率和武断了。
【小题1】巴尔扎克为什么会问老太太是孩子的母亲、奶奶还是亲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听了老太太的话,巴尔扎克会怎么说、怎么做?请在文中的横线上写一写。
【小题3】你喜欢巴尔扎克的老师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