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小学语文

题干

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
燃料是工业的粮食,没有燃料机器就不能开动,工业生产就要停顿。
这句话运用了 修辞手法。主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填空题 更新时间:2017-03-22 06:52: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课外阅读。

包公审驴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刘五想: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他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刘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刘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刘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小题1】文中画横线的三句话运用了(______)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填序号)
①语言描写 ②环境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神态描写 ⑤外貌描写
【小题2】包公“审驴”的做法是:关驴→(________)→(________),从他的做法中,我们了解到包公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小题3】包公为什么下令“现在把它(瘦驴)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还有谁也使用了计谋,你是怎样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课外阅读
三峡(节选)
余秋雨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撼。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愤而苍凉。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沉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一任封建权势者们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灭,也可以庇佑诗人们的生命伟力纵横驰骋。可怜的白帝城多么劳累,清晨,刚刚送走了“李白”们的轻舟,夜晚,还得迎接“刘备”们的马蹄。只是,时间一长,这片山河对诗人们的庇佑力日渐减弱,他们的船楫时时搁浅,他们的衣带经常熏焦,他们由高迈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无声。中国,还留下几个诗人?
【小题1】三峡的起点是____,与之相关的李白的诗是《________》。
【小题2】用“  ”画出有关《白帝托孤》主要内容的句子。
【小题3】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了作者童年时对“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误解,作用是(  )(多选)
A.小孩子的误会更为浪漫,引导着人们去寻觅那神秘美丽的白帝城
B.道出了作者对白帝城的向往和喜爱

同类题5

课外阅读。
庄重的乞讨
庄重,是人的尊严的一部分,你见过乞讨者的庄重吗?
那天,我乘20路电车,看见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男子坐在车上,shén  qíng(    )庄重。不一会儿,他热情且有礼貌地介绍自己:“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下岗工人,有个儿子,刚进大学。现在生活出现点困难。我平时喜欢音乐,吹口琴是自学的。我为大家表演独奏,愿大家旅途愉快。”说完,他便从洗得干干净净的灰色中山装口袋里摸出了口琴。随即,二车厢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喀秋莎》的旋律,他那精湛的吹奏技巧令人不禁屏息细听。此曲终了,日本的《北国之春》又博得乘割门的点头称好。
吹奏完毕,他就托起小罐头瓶,扶着椅子,一步一步稳重地向��nuó òdng(    )脚步。当不断地有人把硬币往罐头瓶里扔时,他能根据硬币发出的qīng  cuì(    )的声音,准确地朝投币人的方向点头致意。走完一圈后,他继续为乘客吹奏。《杜鹃圆舞曲》《溜冰圆舞曲》和《采茶调》,优美轻快的节奏,让人欢悦不已。
乘客们静静地听着,他似乎感觉到了某种需求,又吹了首《在希望的田野上》。他的吹奏已达到了大师级水平,颤音和滑音的变化使人入迷。
电车将要到终点站了,他高兴地对大家说:“我最后为大家吹奏一首《一路平安》。”悠扬的旋律又一次打动了人们的心,不时地又有人朝他的小罐头瓶里掷下硬币。一对年轻夫妻带着自己才五六岁的儿子,让他把数枚硬币递到小罐头瓶里。这一切几乎是悄无声息的,令人惊奇的是盲人居然知晓了孩子的
动作,说出一句“愿这个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的话,听得大人们面露喜色。
不知是音乐的力量,还是这位盲人得体的举止言行,或两者兼而有之,使人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安详肃穆的qì fēn(    )之中。
此情此景让我振奋,面对生活中一时的挫折,这位盲人能够有勇气正视它,庄重地行使自己的劳动权利。我有什么比不上他?
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阔得多了。
1.用“‖”给文章分段,并写出第2自然段的段意。
2.“我快步地下了车,觉得人行道比过去宽阔得多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文中的乞讨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