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1978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据统计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邓小平出访4次7个国家。这些频繁访问考察
A.表明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预示着中国重大决策正在酝酸
C.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展开
D.推动了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3-27 12:4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明迁都北京后,京师宫廷、百官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及各类物资,主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而天津是重要的转运中心,水陆交通将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连通起来。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翼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材料二:1981年,华北地区成立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开展区域经济联合。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提出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随着长江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200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转向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摘编自魏丽华《建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初“京津冀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

同类题5

   材料 任仲夷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的参与者,被誉为“改革八贤”之一。1980年冬,任仲夷受命调往广东。主政广东期间,搞活经济的思路明确坚定,成效明显。外贸改革,突破独家经营,打破大锅饭。物价改革,按价值规律办事,放开猪、蛋、鱼、菜的统一购销。突出在“包”上做文章,把相当一些经济决定权下放到企业。投资体制改革,用“以电养电”、“以路养路”、“以桥养桥”等办法集资搞建设。到1985年底,广东企业用人基本放开,各级财政已实行包干,乡镇企业完全由市场调节,国有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在全国引发了第一次“珠江三角洲热”。
任仲夷提出既要注意吸引港澳资金和技术,也要吸引日本、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对前者,广东是“近水楼台”;对后者,要学会“长袖善舞”。针对广东沿海出现的走私贩私现象,他提出两个坚定不移:打击经济领域的严重犯罪活动坚定不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坚定不移。针对社会上一些对特区性质的质疑,他指出“搞特区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会损害社会主义,而是大大地有利于社会主义。”

——摘编自何立波《任仲夷:改革开路先锋》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任仲夷被誉为“改革八贤”之一的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仲夷改革思想与实践形成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