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认为,“国尚农则守旧日愚,国尚工则日新日智”,驳斥了地主阶级顽固派咀嚼二千多年的“重本抑末”“以农立国”的信条。在发展工、农、商、矿各业的经营形态方面,反对洋务派用以垄断新式工业的“官办”“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形式,要求除了货币和邮政仍由因家统一经营外,其余一切生产、流通事业,都应该应听任私人资本家投资经营。

——摘编自陈文亮《康有为经济思想述评》

材料二 以维新思想集大成者而成为维新派领袖的康有为,在批判继承李鸿章、张之洞主导的洋务运动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同时,积极探索、深度思考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其极具特色的经济主张,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指引了思考的方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摘编自刘琳、李丽坤、李卫花《康有为“富国养民”的经济主张发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经济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材料分析题 更新时间:2020-04-02 03:46: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

材料二 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张树声《遗折》

材料三 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的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体西用”的宗旨的?

同类题3

《俄彼得变政记》系康有为在戊戌年间进呈的第一册书,凡七千余言。以下为节选内容:
材料一 乃考俄之始,乃以八万兵败于瑞典万人,乃割边地于瑞国。无学校,无练兵,无通商,无制造良工,愚冥狉榛,既蠢既顽,昧塞小弱,岌岌殆亡,固有甚于我中国者。大彼得知时从变,应天而作,奋其武勇,破弃千年自尊自愚之习,排却群臣沮挠大计之说……用是数十年而文明大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呜呼!凡数百年一姓之国,既危既弱者,宜鉴于斯。
材料二 考彼得之能辟地万里、创霸大地者,岂有他哉?不过纡尊降贵,游历师学而已。以欲变法自强之故,而师学他国;非徒纡尊降贵,且不惜易服为仆隶、辱身为工匠焉。凡强敌之长技,必通晓而摹仿之;凡万国之美法,必采择而变行之。此其神武独授,破尽格式,操纵自在,动作非常,以发扬神智,丕变国俗。其举动为千古英王之所无,故其创业遂为大地万国之雄霸。《易》曰:天行健。又曰:武人为于大君。《书》曰:锡王勇智。《诗》曰:武王桓拨。彼得大力自运,乾坤擂垠,刚武健拨,勇智天锡,宜其远抚长驾,创业垂统,声威赫然也。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大彼得知时从变”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对俄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作者认为彼得能够“开地万里”“为霸地球”的原因有哪些?(不得照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康有为进呈的《俄彼得变政记》?

同类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