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历史

题干

1939 年2月,国民党组织南岳游击训练班,邀请中外名人和领导人讲课、演说或作报告(见下表)。
受邀者
主讲内容
苏联顾问
炮兵、步兵协同作战问题
日本共产党鹿地亘
对日本军阀的解剖和日本国内的民主斗争
蒋介石
推行基本建设与实现三民主义
白崇禧
关于游击战的问题
胡愈之(学者,社会活动家)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分析
周恩来
中日战争之政略与战略问题
 
此举表明国民政府
A.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B.接受中共倡导的全面抗战路线
C.根据战场形势调整作战方针D.致力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大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20-04-02 09:4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近来中日两国关系持续紧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对日本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