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下列关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方面资金不足,管理不善
B.对外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C.激化阶级矛盾,人民反抗不断
D.没有能够遏制西方的殖民主义的入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3-02-26 01:14: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同类题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四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从英国归国。他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袖矿资源。1955年1月,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他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铂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袖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勘探工作。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据百度百科和选修4整理

(1)根据材料,简要概述李四光两次回国及建国后为国贡献才智的时代背景。
(2)简要评述李四光回国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及其精神。

同类题3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