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定位主体”是指结合非选择题的设问及背景材料明确试题所限制的“主体”,根据该主体联想相关模块的理论知识,把相关的知识以该主体为线索串联和整合起来,从该主体的角度把理论与材料综合起来分析论述问题。这一方法特别适用于解答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试题。经济生活的主体包括有国家、企业、个人三类。
据报道,2019年我国有834万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已经从2001年的114万激增到如今的834万,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不少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天之骄子”沦为“社会弃子”。为何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却也就业难?不少用人单位表示,大学毕业生很多眼高手低,缺乏动手能力,进入单位需要培养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上手,影响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国内某知名调查公司开展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就业选择倾向于高薪、稳定、好的福利待遇,地区选择上多倾向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同学社会实践经历缺乏,影响了就业;部分同学专业技能不过硬,知识面掌握较窄,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硕士毕业生则容易高不成低不就,而且职业定位趋同,就业难度相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