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学工作者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
32P、
35S、
18O和
14C对噬菌体以及大肠杆菌成分做了如下标记。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噬菌体成分
| 用35S标记
| 未标记
| 用14C标记
|
大肠杆菌成分
| 用32P标记
| 用18O标记
| 未标记
|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与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中存在的氧元素有_____。一般地说,第三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DNA中___________(填“一定含有”或“一定不含有”或“不一定含有”)
14C。
(3)假如在第一组实验中,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那么从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
32P的噬菌体和含
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_______。
(4)第二组与第三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离心,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