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莲,花之君子者也
C.牡丹,花之富贵者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2 03:05: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小大之 : (2)吾妻之我者  
(3)望其旗 : (4) 寡人之耳者 
【小题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战 属予作文记之
B.皆于齐   于是入见威王
C.鼓作气   而或长烟
D.望其旗靡,逐之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也
【小题3】以下选项对于原文划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小的信用不能被神灵所信服。
理解:这是曹刿和庄公关于治理国家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先决条件。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翻译: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会减弱;第三次就穷尽了。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如今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做事时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C.王之蔽甚矣。
翻译: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理解:这是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的结论,以此来讽谏齐王。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翻译: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觉得徐公不如自己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理解: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邹忌对自己的形貌非常满意,有自恋倾向。
【小题4】曹刿和邹忌的劝诫都是成功的。曹刿入朝见国君,以“_______”引导国君一步步思考,逐渐认识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邹忌则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国君形象地认识到_______的重要性。(第一空用原文,第二空用自己的话。)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大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小题1】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 无丝竹之乱耳B.云归岩穴暝 太守归宾客从也
C.野芳而幽香 舜于畎亩之中D.锦鳞泳 滁人
【小题2】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夫”读为“fū”)
B.野芳发而幽香 (芳:花香)
C.泉香而酒洌 (洌:清洌)
D.伛偻提携 (伛偻:驼背,指老人)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小题4】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同类题4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课文《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②尊盛位高势盛。③畏同“威”,威严。④博闻强记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⑤由 奉行,遵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淫慢则不能精(________)
(2)险躁则不能性(________)
(3)其身者(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去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成王封伯禽鲁/②吾天下亦不轻矣
B.①守之恭者/②子无鲁国骄士
C.①犹恐失天下士/②守以浅者
D.①亡身者/②择善者而从之
【小题3】下列对(甲)(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全面告诫子孙的文章,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B.诸葛亮告诫儿子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C.(甲)(乙)两文在殷殷教每中都蕴含着父辈对子孙的深切期望。
D.周公告城儿子伯禽贵为郡王者,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小题4】甲、乙两文告诫孩子的中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