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初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拾荒

万吉星

①深秋的凌晨,天气已经转凉,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大街上冷冷清清的,昏黄的路灯把王婆婆孤单的身影拉得又细又长,她沿街仔细翻找着每一个垃圾箱,将凡是能卖钱的东西统统装进那用了多年的破旧编织袋。

②她有些吃力地拖着那个鼓鼓囊囊沉重的袋子,从垃圾桶旁直起佝偻的身躯,用一只手握成拳头用力地捶打着酸痛的腰。这时隐隐约约听到一阵断断续续.细小而无力的哭声,她循着声音,目光不由自主地瞄到了不远处路灯杆下的一个小纸箱,以及被几件旧衣物包裹着只露出一个头的婴儿,环顾四周,除了阴冷的风吹着地上的落叶到处乱跑,鬼影子都没有一个。她小心翼翼地抱起来,发现婴儿脸色青紫,气若游丝,柔弱得像一只筋疲力尽的流浪猫。

③王婆婆解开自己的衣襟,把婴儿贴身捂在怀里,一股透心的凉从皮肤瞬间直达五脏六腑,她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内心涌起一丝悲凉。

④全家人的生活被这个从天而降的弃婴彻底打乱了,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不到一周,儿媳就给她下最后通牒:“这日子没法过了,要么你把婴儿扔了,要么我走,人家亲生父母都不愿养,你操哪门子心,说不定孩子有什么绝症。”

⑤“好歹也是一条命啊!”王婆婆叹息着,但面对争吵,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带着弃婴寄居到一个拾荒老乡那儿。

⑥好景不长,真应了儿媳的那句话,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得赶紧做手术。王婆婆摸了摸缝在贴身衣兜里的两千块钱,这可是她这些年来起早贪黑拾荒换来的棺材钱啊!可一看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⑦倾其所有,只够三天。第四天,医院通知续费,说手术费还差得多。王婆婆打电话给儿子,可还没说完,儿子就不耐烦地说:“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⑧王婆婆抱着婴儿独自一人精神恍惚地坐在医院悠长的走廊上,不禁老泪纵横。一束阳光从窗户里斜射进来,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正好打在她蓬乱、花白的头发上。这一场景,引起了一个年轻人的注意,他悄悄举起相机,迎着走廊的侧逆光,按下了快门。

⑨第二天,当地晚报发出了一条《七旬拾荒老人拾弃婴,身患疾病盼救助》的新闻报道,随后,电台记者来了,电视台也扛着摄像机来了,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来了……铺天盖地的爱心向老人和这个弃婴涌来,短短一周,30多万元的爱心捐款就送到了王婆婆的手上。

⑩然而,这浓浓的爱心并没有挽留住孩子幼小的生命。一个月后,在付出10多万元的医疗费之后,孩子还是走了。

⑪在王婆婆心痛欲绝的时候,儿子儿媳来医院找到她,态度诚恳地向她承认错误,还把她接回了家,破天荒地做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并不停地往她碗里夹菜,饭后,儿媳向她诉起苦来:“妈,你看孩子们渐渐大了,长期租房也不是个事儿,听说下月房租又要涨了,我看不如我们直接买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吧,首付也就10多万元,你那儿不是还剩……”。

⑫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

⑬一年后,老家大山深处的那所乡村小学新教学楼落成,孩子们兴高采烈地从四面漏风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王婆婆依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拖着一个破旧的编织袋,捡拾垃圾以及人们在不经意间丢弃的某些东……

【小题1】参照下面的表述,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①____→婆媳争吵,妥协寄居→为救弃婴,倾其所有→②____→子辈相求,决然离去→捐建学校,拾荒依旧
【小题2】阅读第⑥段画线句,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可一看到到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她心一横牙一咬,撕开了衣兜,双手颤抖着揭开一个用塑料布一层又一层包裹着的小袋子,就像一层层剥开自己的心。
【小题3】小说第⑫段中写到“王婆婆没有说话,苦笑了一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门”,请你描写王婆婆此刻的心理活动(不超过60字)。
【小题4】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拾荒”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30 12:44: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老赵的麦田

刘立勤

(1)老赵的麦子终于黄了,眼前是金灿灿的一片。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

(2)为了这块麦田,老赵把人都得罪完了。

(3)城市是条贪吃的狼,要吃掉老赵的村子,老赵的麦田也被卖了。老赵不答应,他任凭村干部磨烂嘴皮子,也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而且不顾劝说地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他想用一地的麦子来阻挡拆迁的步伐。可那又有什么用呢?土地是集体的,村长还是带着挖机“轰隆隆”开往麦田。谁想老赵却不知死活地钻进挖机的轮下,愣是不让挖机进地。

(4)老板见多识广,以为老赵想讹钱,就拿来了大把大把的钱。那些钱够老赵盖三间大瓦房,也够买老赵种了一辈子的麦子呢。村里人眼红得不得了,都劝他见好就收。老赵还是不答应。有人不明白一向和善的老赵怎么会是这样,还有人骂他心重得像是吃了秤砣。老赵依然不管不顾,还是躺在轮子下面不出来。

(5)还是镇长出面,当了一辈子顺民的老赵才松了口,答应让出自己的土地。老赵也不要老板的青苗补偿,老赵的条件是等到夏天麦子黄了,他要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

(6)老赵说,这也许是我这辈子能收获的最后一季麦子了。

(7)老赵是种庄稼的好手。只要有土,他就会撒下一把种子,或苞谷,或麦子,或黄豆,种下就是生机一片,让人眼气得恨不能挖了砍了拔了,却又让人喜欢得下不了手。就说老赵那一地的麦子吧,真是一地的好麦子呀,绿油油,齐壮壮,看一眼就会想到黄亮亮的麦粒、白胖胖的蒸馍、筋道道的捞面,让人忍不住咽口水。

(8)镇长讪讪地走了,村干部气愤愤地走了,老赵的亲戚来了。亲戚也舍不得那块麦子,可亲戚更关心老赵的日子。亲戚知道老赵是一根筋,亲戚就帮老赵算账。一笔一笔算,算到最后,亲戚说一根麦草都值两块钱了呢!老赵还是咬住那句话:我舍不得那一地的麦子。

(9)亲戚不高兴地走了,老赵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儿子不喜欢种地,初中毕业就去了南方打工,打了几年都是穷光蛋,混得远不如他这个种地的,臊得几年都不好意思回家。老赵不明白儿子为什么舍不得回家,不明白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往城里跑。

(10)儿子不喜欢种地,也不喜欢地里的麦子,可儿子喜欢地里麦子换来的钱。儿子逼着老赵让了土地好去领钱。儿子说,拿了钱可以在城里买房,可以在城里开店,可以买车,还可以给老赵娶一个儿媳妇生一个孙子。但任凭儿子说得天花乱坠,老赵就是不答应。儿子急了,就和他吵,和他闹,而且嚷嚷道要把地里的麦子割了去喂牛。儿子混,老赵不胜其烦,只好把攒的钱都给了儿子,把儿子赶进了城里。

(11)老赵好不容易保住了那一地的好麦子。他和老伴就在麦田的尽头搭了一个窝棚,守护着那一地的麦子。晴天里,老赵忙着给麦子拔草,杀虫,施肥;雨天了,就看麦子洗澡,喝水。四周的拆迁工程已经开始了,村里的人高兴地大呼小叫,麦田边的老赵呢,心里是一片宁静,安心等待着一田的麦子。

(12)麦子终于黄了,该割麦子了。镇长来了,村上的干部来了,老赵的邻居亲戚也来了,他们想看看老赵的麦田,想看老赵的麦田收割的是金子,还是银子。

(13)早先的挖机也来了,等着老赵收完了麦子,好在那块田里种上一座楼,或是一间厂房,或是一条街道。

(14)谁想到,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离开了,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挖机好像对麦田有仇一般,老赵的手还没有放下,就“轰隆隆”冲进了麦田。立马,麦田便是一片狼藉。片刻之间,麦田就没了。

【小题1】阅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将本文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开端:老赵的麦田因拆迁被村里卖掉,他不愿让出自己的土地,不顾劝说在地里种下了一茬麦子。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
再发展:镇长出面,老赵答应收回自己那一季的麦子之后让出自己的土地。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麦子黄了,众人前来围观,老赵只割了三把麦子,就挥手让挖机开进了麦田。
【小题2】第(7)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第(1)段“浓浓的麦香冲破重重的混凝土气息在老赵的胸腔肆意地冲撞,他的脸上是说不出的悲伤”一句中的“肆意”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第(7)段划线的句子。
【小题4】这篇小小说最初发表时,题目是“老赵的麦田”,其他刊物转载时改为“老赵”。你认为哪个题目恰当些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安恩与奶牛》的片断,回答下列小题。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

  ②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
  ③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小题1】选文第①②段着力描写奶牛的健壮结实和安恩的悠闲自得有何作用?
【小题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安恩的奶牛“是一头好母牛”的?
【小题3】从选段描写中,你能看出安恩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小题4】这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孔乙己》选文,回答小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①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②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③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④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小题1】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本段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情节中属于_____________部分。
【小题2】写出本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3】选文中几次写酒店的人对孔乙己“笑”,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增强悲剧气氛,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强烈的对比。
B.揭露封建社会的冷酷。
C.批判当时群众的麻木、冷漠。
D.加强喜剧色彩,是对孔乙己可笑性格的嘲讽。
【小题4】“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除了交代时节气候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②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③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⑤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⑥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⑦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⑧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⑨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一一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⑩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11)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12)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13)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我的叔叔于勒阅读答案。

(14)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15)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16)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17)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18)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19)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20)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21)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22)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23)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24)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25)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小题1】有同学认为文中的“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一句太啰嗦了,对此你有何看法?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24)段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选文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感受老山界

①我是在今年早春时节走进老山界的,虽说我的家乡也属于老山界地区,上中学时又读过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知道此山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可真正与老山界零距离接触,平生还是第一次。所以,当我随“红军长征路线考察组”夜宿老山界脚下的岔岭村时,兴奋得一夜难眠。

②第二天早上出发时,岔岭瑶寨雾气弥漫,天空还不时下着小雨。向导告诉我们,上山的小路已经罕有人走,杂草灌木丛生,雨天攀登,不但会湿衣裤,把人冻病,而且极易迷路,因此建议我们乘车先进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再走红军当年下坡时走的那段路。

③一辆农用车载着我们一行人开始在螺旋上升的公路上爬行。车外浓雾弥漫,目力所及,只看得见路边的青草绿叶。汽车穿行于云蒸霞蔚之中,如历仙境。令人惊奇的是,山中的山茶花已经星星点点,迎风绽放了。车行数小时后停下来,向导带我们去瞻仰红军长征纪念碑、亭。碑面刻有陆定一的题词:“老山界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幽、峨眉之秀”,并镌有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简介。立于碑前,翘首远眺,身后青山迷蒙,似无尽头,前边峰峦叠翠,连绵无穷。神秘肃穆之情在心底愈发浓郁起来......

④重新登上公路之后,开始弃车步行。向导引我们走入公路下一条小道,斜插入山谷腹地。下山的路陡峭崎岖,人行其间,只能一溜小跑,想收住脚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林间倒是空旷,林木茂密处,地面寸草不生,只有一层厚厚的枯枝败叶,踩上去,软软的如踏棉絮。腐殖质的特殊气息自脚下弥漫,直钻鼻肺。白色的雾气填满山谷,成股地往上涌,又向谷底滚去,一团团,一缕缕,毫无规则可言。脚下溪流交错,泉水汨汨;头顶百鸟乱飞,任我们扯破嗓子恐吓,亦不惊不散。当年,红军就是沿着这条山路摆脱敌军追击的。可惜他们经过此处时,行军心切,无心欣赏沿途风物景致,要不,那绝对是一次充满诗意的梦幻旅程。

⑤向下行进近两个小时,大伙都有些累了。向导说,快到老山门了。又走数十分钟,奇观果然出现,方知老山门是一道通往山外的山沟,两边是高高的土坎,夹着一条狭长的小路,土坎上长满了常青乔木,枝叶相连,一眼望去,俨然是一条绿色甬道。走出绿色甬道,发现已经伫立于一道高高的山脊上了,眼前豁然开朗。远眺,是无际的山野,云雾已经在我们脚下翻涌,一股凭天临风、傲视群雄的浩气骤然回荡于胸间。

⑥站在山脊回望老山门,心中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人们穿行于山之腹地,就是怀胎的孕育,冲出老山门,就是通过产道横空出世。当年红军自这道门冲出,走上了胜利之路;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小题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地点
感受
岔岭村
(1)
螺旋上升的公路上
(2)
(3)
神秘肃穆
(4)
奇妙
 
【小题2】说说“老山界是不是一个偌大的母腹,老山门则是一条产道呢”一句的妙处。
【小题3】如何理解“今天我们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一句的含意?
【小题4】本文与陆定一的《老山界》都花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老山界,请分析两文写作的侧重点和用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