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_______,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②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________下来,有利于睡眠。
③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________化为灰烬。
A.艰深松弛顿时B.艰涩松弛马上
C.艰涩松懈马上D.艰深松懈顿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3-01-09 08:5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曲波和他的《林海雪原》
邓晓文
2014年12月24日,徐克版《智取威虎山》上映,周观影人次达到1800万,总票房6.88亿元。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对战争年代的好奇和对英雄的崇拜之情,仍然不减。
《智取威虎山》取材于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15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1945年,年仅22岁的他随胶东军区海军支队从山东龙口登船进入东北,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带领一支小分队进入深山老林,参加了惊险的剿匪战斗。这段生活成为他创作《林海雪原》的素材。
辽沈战役中,曲波身负重伤,左腿留下了残疾,只能离开心爱的部队。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使他时时怀念起杨子荣等众多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他决心用文字将战友们的事迹展现出来。1955年春节过后,曲波便开始了《林海雪原》的创作。
然而,创作的过程是艰难的,只上过五年私塾的他,不懂文艺理论,只能想到啥写啥。当写完前三章、十五万字时,他感到自己的文字远不能表达内心的感情,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但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却始终在他的脑海中萦绕不去……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创作,40万字的《林海雪原》终于完成。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书中传奇的故事和真挚的战友情谊征服了无数读者,半个世纪中多次再版,后来曲波又完成了小说《桥隆飙》,但谁也没料到,这部作品给他带来的竟是无尽的磨难。
“文革”风暴初露端倪,曲波的日子就已经很艰难了。人们以为,取材于《林海雪原》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被确定为“样板戏”,原作者绝不会受到冲击,但现实就是这么怪异,曲波被戴上“修正主义分子”“文艺黑线急先锋”的大帽子,成为首先被打倒的对象。他的《桥隆飙》刚印好还没发行,就被当做“毒草”销毁。他想不通,《桥隆飙》是自己战斗生活的再现,与《林海雪原》一样是倾情之作,“毒”在何处?随着“文革”风暴在全国蔓延,曲波逐渐平静了,他经常对赴任刘波说:“我们只能静观与思考。”
1969年9月的一天,当时权势熏天的江青请曲波观看《智取威虎山》,演出期间,江青要求曲波按照《智取威虎山》修改《林海雪原》。曲波说:“我现在还在接受审查,思想水平、写作能力都没有提高,我需要先好好学习,待提高后再考虑改不改、怎么改的问题。”这样“不识好歹”的拒绝让江青很恼火,她到处说:曲波这个人很坏,不识抬举,这给曲波带来了新一轮的磨难。
漫长的“文革”终于结束了,曲波得以平反昭雪。1979年,他的“毒草”《桥隆飙》和另外一部力作《山呼海啸》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当然对和平时期的人们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畅销书,更是长销书,但曲波本人并没有从这本书中得到一分钱。《林海雪原》刚出版时,他将稿酬全部捐了出去,此后,该书陆续被译成8国文字,在海外引起轰动,而自称“业余作者”的曲波却再也没有得到任何稿酬。1983年曲波夫妇旅游时,发现很多出版社都出了《林海雪原》,可除了湖北省寄来过两册样书外,他一分钱稿费都没有得到。有人劝他打官司,他却说:我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烈士的事迹,没有考虑到钱。而他们夫妇却一直住在一机部宿舍的一套建于50年代的两居室中。
2002年6月27日,曲波病逝。妻子刘波与家人举行了简短的告别仪式,随后将遗体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没有开追悼会。
相关链接1:学者陈思和指出:“《林海雪原》是沿着新武侠小说的路子孕育出来的,作者本人也深受《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的影响。”
相关链接2: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曲波是不是《林海雪原》的主人公少剑波?曲波是这样回答的:少剑波十几岁参加革命,和我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但是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我更是按照一个更完整的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形象来刻画他的。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林海雪原》深受当代读者喜爱的原因的一项是
A.和平年代读者对战争故事的好奇心和对于革命英雄的崇拜之情。
B.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昔日逝去的战友的浓烈而真挚的感情。
C.作者原本就是一位军队指挥员,又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的高尚人格。
D.作品深受古典小说、民间故事等的影响,这种风格符合大众的阅读品味。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徐克版《智取威虎山》票房上的巨大成功,说明像《林海雪原》这样的红色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B.曲波15岁参军,久经战火考验,和《林海雪原》的主人公少剑波一样是“年轻的老革命”,所以很多人认为少剑波的原型就是曲波。
C.长期的战斗生活使曲波和战友们结下了深厚情谊,这种情感在他胸中激荡,不能自已,促使他一气呵成,完成了《林海雪原》等作品的创作。
D.《林海雪原》《桥隆飙》等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给曲波带来了掌声和荣誉,但也成为他在“文革”中饱受苦难的主要原因。
E. 《林海雪原》虽然畅销并多次印刷,但作者曲波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在以奉献为荣的年代,这种情况并不难解释。
【小题3】曲波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铭记的高贵品质?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15分)
秋声起处是故乡
在所有的自然之声里,我最喜欢秋之声。在秋之声里,童年时所陶醉的故乡之秋声,为最。那或许是因为,与摇篮有关;与母亲唱给我的童谣有关;与落生的母土有关;与马头琴的悲鸣之声有关。
  秋之声,就是天籁。
  天籁,乃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我们的古人早就说,那是从天上来的声音。中国古人有“三音”之说:古琴之音为天籁;土埙之音为地籁;昆曲之音为人籁。我以为,优美抒情具有禅意的自然之声,皆为天籁。
  我的老家,在扎鲁特草原上的阿拉坦山寺脚下。那里曾经有广袤的牧场,也有葳蕤的田园。即半农半牧之地。童年的时候,家徒四壁一无长物,有的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春风秋雨和五谷杂粮。故乡的春夏秋冬,各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声音,界定分明而音律各异。其中秋之声,给予我的启迪和遐想是无限的。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秋之声才是天籁中的天籁。
  我们那个村子,坐落在青青群山的环绕之中。秋风总是长驱直入,一荡千里。初秋的田野五彩斑斓,秋风的色泽则介于幽蓝和金黄之间。举目,田畴连绵,风吹无尽波浪于幽幽天际。包谷黄、高粱红、米色的谷地装点于天地之间, 荞麦的白色小花娇媚而散发异香,吸引无数蜜蜂,每年的下种时节,我们家的高粱地里,总要辟出一块为西瓜领地。神不知鬼不觉长成的甜甜的红瓤子西瓜,使左邻右舍啧啧称赞。而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瓜地会藏匿于此。因为初秋的高粱都长得丈把高了,是天然的绿色屏障,捂得那块宝地严严实实。唯我是家贼,经常悄没声儿地带一二要好的同学来偷吃西瓜,但不挥霍,也不留一丝儿痕迹。吃罢西瓜,我们就仰躺在瓜地里,静静地聆听起秋声来,那是上苍的赐予,也是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最为奢侈的享受。
  此时此刻,秋声仿佛是我们生命的唯一。
  高粱地外边是野性草地,昆虫们齐声歌唱着,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蝉的高音,在初秋是极纯正的,算是首席小提琴。蛙歌,是唯一可以与之见高低的音律,它好似从不远的湿地里突然冒出来的,此起彼伏而空洞如箫。当然,还有蝈蝈和蚂蚱们唧唧喳喳的无限度地倾诉,那只是背景音乐而已,总是在那里存在着。
  听着听着,你觉得周遭渐入万籁俱寂的氛围,有声似无声了。这便是天籁之妙处,会把你的整个心灵融化于空灵之中,因为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彩色的无忧亦无虑的梦之乡。这时的你,是幸福的人。你是在大自然的温怀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自然之子。你要感恩秋之声,她以深沉的诗意的祝福,抚慰着你跋涉中疲惫的灵魂。
此刻,假如你真诚而怀有敬意地去侧耳谛听的话,就能听得见一片叶子、一个花瓣、一粒松子的心灵独白,抑或能听得见小小蚂蚁们齐心协力搬动重物的呼号之声。于是,秋之声使你心怀若谷灵魂安静,远离尘嚣与无谓的争斗,这便是天籁的本来意义。所以古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一个人想要真心聆听天籁的话,则必须把自己看小,看淡,看轻。假如你过分攻于心计,沉溺于称雄称霸的好斗之中,便也无缘于天籁。
  陶渊明所以向往桃花源,是因为他心中藏有天籁。因为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代那些隐士们,无一不是与天籁相伴的,所谓《归田园居》本来就是为了亲近天籁的。我总认为,老子骑牛出关,在狼烟与瀚海中寻寻觅觅,所寻求的也许就是一个“无”字的真正内涵吧,因为他心中怀有更为幽深的天籁。然而,天籁对于一个成日价想着告密状,唯恐天下不乱的利欲熏心者而言,不过杂音而已。他哪里顾得上去品味什么天籁呢?利欲、权欲使他五内翻腾,不由自己。
  简而言之,与天籁相伴者一定是智者。智者与天籁相伴,并非为了出世,而是为了更好地更清醒地去入世。假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珍藏有天籁,那么,光明一定多于黑暗,正义一定优于邪恶。假若你心向往之,天籁就会来与你相伴,这需要有一颗宁静而淡泊的心。
  秋声起处是故乡,只要我的故乡还在,还怕没有天籁可聆听吗?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描写故乡五色斑斓、荞麦花香等充满生机的秋景,营造出美妙和谐的意境,为下文写美妙的秋声作铺垫。
B.作者写陶渊明向往桃花源,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是为了指出陶渊明有如天籁般宁静而淡泊的心灵,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这种悠然生活的向往。
C.作者认为故乡的秋声神秘美妙、纯净和谐,给作者带来奢侈的美妙享受的同时,也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人生启迪。
D.作者在文中写自己经常带一二个要好的同学来吃西瓜,目的是带领读者一起感受那美妙的情境,进而引发读者对他们自己童年生活的怀想。
E.本文写景状物生动形象而意趣横生,颇具感染力;发表议论语言精辟且多警策之语,见解独到又给人启迪、发人深省。
【小题2】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聆听到天籁?请简要作答。(4分)
【小题3】作者儿时在故乡倾听过哪些美妙的天籁?请列举出来,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谈谈某种美妙的天籁带给你的启迪。(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