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0分)
中国印•舞动的中国
2003年8月揭晓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一致认可,许多官员一见到它,便当即脱口而出:她就是中国!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部分为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的肖形印。篆体的“京”字形状酷似汉字中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又像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一个飞扬的“京”,一个舞动的“文”,一个飞奔的“人”,潇洒飘逸、气韵生动,有其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独特的外部形象,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肖形印下面的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样。再下是奥运五环图。“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将肖形印、中国字、奥运五环图有机地结合起来,简洁之中充满了深沉的活力,尺幅之地凝聚着东西方的气韵,笔画之间升华着奥运会的精神。
中国印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创新的。它采用中国传统的印章形式,同时配以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奥运会五环图;它以“中国红”为底色,融合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篆刻等古老艺术;同时又富有新意地运用中国笔墨写出古朴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Beijing 2008”,把庄严和浪漫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国人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张开双手热情地拥抱奥运,拥抱世界,拥抱地球。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奥运会会徽设计史上的一座丰碑。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看作一个汉字,她便是奥运会会徽史上第一次汉字字形的引入。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的一笔一画充满着对生活气氛的烘托和对生命意义的隐喻。“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的汉字“京”字,则是奥运会近百年历史中对举办城市名单最大一处空白的填补。舒展的笔画和简洁的构图,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热情与豪迈,活力和魅力,充分预示着北京的未来。如果把“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当作一个“人”形画,她便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应用。夸张的身体比例和肢体位置,奔放的舞姿,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怀热情与希望,富有激情与活力的舞者正在向人们欢呼,他舞出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热情,他还将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写意地“跳”了出来。
【小题1】下列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徽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08奥运会徽正式名称叫“中国印”或“舞动的北京”。
B.北京2008奥运会徽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部分是“肖形印”。
C.中间“Beijing 2008”字样显示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下面的五环图是奥运会的标志。
D.北京2008年奥运会徽各部分有机结合,充满了深沉的活力,凝聚着东西方的气韵。
【小题2】(小题2)下面对2008年奥运会徽主体“肖形印”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印章在中国表示讲诚信、守信用的意思。会徽采用中国印的形式,表明了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承诺。
B.“肖形印”以红色为底色,象征着中国取得奥运会的举办权,是红色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伟大胜利。
C.印上的图案是一个“京”字,又像一个舞动的“文”字和一个飞奔的“人”,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D.会徽主体部分“肖形印”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到的外部形象,是中华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小题3】(小题3)下列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奥运会会徽设计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第一次把表意的汉字字形引入到奥运会徽的设计中来。
B.“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奥运会百年历史中对举办城市名单最大一处空白的填补。
C.“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东方绘画表现手法上的一次杰出的应用。
D.“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是第一个体现了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理念的奥运会徽。
【小题4】(小题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的想象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动的北京”的“京”,既可以理解为中国申奥成功的喜悦,也可以理解为北京人张开双手欢迎世界人民的热情。
B.肖形印上的“人”形画可以想象成田径场上奔跑的运动员,它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同奥林匹克精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C.肖形印可以想象成一艘船,五环图可以想象成大海的波浪,寓意中国这艘大船正乘北京奥运的东风在破浪前行。
D.“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得到了国际奥运会的一致认可,主要原因应该是它把奥运会的五环标志添加在其中。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2-28 03:17: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城市之门
查一路
①闲散的光阴里,我去过许多城市。有些城市,一进入,就找到了归属感,喜欢它,想住下来,哪怕一住多年;而另一些,置身其间格格不入,一心想着逃离。南方的一位朋友,他在一座城市居住了十几年,还是感觉自己是过客,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
②看来,融入一座城,未必是空间的进入,而是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我一直以为,城市有一扇隐秘的门,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朝你轰然开启,置身门外,是挥之不去的流浪与漂泊之感。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
③今年夏天去北京,天坛公园的古柏,一瞬间将我击中。我触摸它们的时候仿佛在触摸这座城。数百年的成长中。它们积淀下这座城的文化记忆。风缠绕着古柏无言地诉说,这座城的历史,瞬间在我眼前鲜活而生动。我感慨树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有些树一半死去一半仍然活着,枝繁叶茂,给人内心以深深的震撼。因为它们,这个城市林立高楼与通衢大道,没有遮蔽过去,现代化没有遮蔽人性化,相反赋予了它恒久弥新的特质、个性与魅力。瞬间,我找到了这个城市之门。
④去平遥古城的路上,我还在猜想,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浸淫其中,体味到了它营造的悠然古意。一个“古”字成为理解它的门径,古老的城墙与街坊,人头攒动的庙会,古玩古籍与地方风味特产,乃至蓝天下青黑色的瓦棱,均可见风貌与个性。在这里,由于没有云的遮挡,阳光像金箔一样贴在大地与古建筑的表面,风悠悠地尾随行人在街道徜徉,陶笛声隐隐约约。快节奏的生活被隔离在城墙之外,时光慢了许多。
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如果它没有给人的心灵置留下值得怀念与追逐的细节,没有一景一物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这样的城市,虽然华丽的光芒让人眩晕,但它的门始终是向人关闭的。甚至,进入它,相反会离它越来越远。
⑥有些城市已经在反思中转身了。广州市近日将中山四路原来设计为58米的高楼压低到30米,以守住历史城区范围内新建筑高度不超30米的底线,目的是更好地与周边的骑楼街风采相协调。为此政府果断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城市建设在痛定思痛中渐渐觉醒。
⑦《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先知摩西带领寄居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寻找心中理想的城市之门,他们预设的标准是这里“流淌牛奶与蜜”。物质与精神的食粮都不可或缺,城市是人居住的。它的空气中需要流淌一种关怀,一种人生活的习惯,一种适于人的妥帖。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开启人的心灵搭扣。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一旦进入它,即便有些凌乱和噪杂,感受还是鱼在水中。朱光潜先生曾写到对某个城市的印象,他感慨说:“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引诱。”某种癖好,蕴含对生活趣味的隐喻和指向,可能不雅,却可以形成对某个城市的眷恋。
⑧城市的风味和韵致,是人贴近它的理由,忍不住亲近,进而赏玩和怀念。散文家黄裳先生走进成都,“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大概这里的光与影,旋风与落叶,街道与建筑,构成了诱人深入的城市意境。我喜爱家乡的城市安庆,在我的记忆中,那个七八岁的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第一次羞怯而紧张地进城,街边草木葳蕤,梧桐树粗大,树叶在头顶片片生光,撑出片片阴凉,树下的大妈拍打着木箱叫卖奶油冰棍,甜蜜冰凉的感觉此后一直在我心头撩拨。远离故乡,一别经年,我想在心中打开这座城时,那一瞬间的甜蜜被我当成了钥匙。
⑨打开城市之门,不需要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城市需要适应人,而非人需要适应城市,当城市也这么想的时候,它的大门已经朝着人的心灵轰然开启,而被它接纳的人,即便旅痕遍天涯,依然对它深情回望。
(选自2016年第2期《散文选刊》)
【小题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
(1)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
(2)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
【小题3】简要说明“城市之门”的含义及以它为题的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得到人们“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的诗、书、画、戏剧等文学艺术均呈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并带来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形式演进,中国画更是其突出的代表。中国画从原始岩画到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贯穿始终,形成其艺术特质和独特的绘画体系。千百年来,不论中国画艺术如何呈现出变化无穷的瑰丽风姿,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哲理内涵的儒、道、老庄哲学,其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
所谓“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画家通过对现实生活和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体会、分析和研究提炼并创造出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以主观情感的“写意精神”为先导,“意在笔先,象生其后”,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以“写意”为主导,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在的物象,外在物象总是属于“意”的统辖之中,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而是在对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造,达到“感悟生命,抒情表意”的目的。一方面将“物”情感化,另一方面将“意”对象化,“眼中之竹”演绎为“胸中之竹”,带有画家强烈个人情感,经过经营构思提炼熔冶,“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随机应变而迹化,由此而出现气韵生动、散点透视、随类赋彩等各种“传神”的创作形式和优秀作品。艺术创作不是以主观去追求客观,而是强调生命活力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以达到物我交融,神形兼备的目的,由此其作品才能格高韵雅,生动传神。
在中国画领域,就字面意思理解,长期存在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的状态,殊不知“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同样贯穿于工笔画创作之始终,审美本质是殊途同归,同样要求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大量画家、理论家纠缠于其中,其实使用任何工具、材料的不同画种均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的文化修养不同,作品才有高下之分。工笔画的“工、板、死”,在大量的写意画中同样存在。境界高远,传神写意的工笔经典作品自古以来举不胜举,   。明清以降,居廉、居巢的“撞水撞粉”没骨画法更是直接从视觉上打破了工笔画与写意画的界线,成为当代工笔画创作借鉴的经典。当代工笔画在水与色、水与墨之间“撞、泼、洒”等各种千变万化的技法应用,创造了当代工笔画新的辉煌。
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笔墨当随时代”,不论是工笔画也好写意画也好,只要我们把握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吃透传统,吞吐古今,融会中西,加强文学艺术修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敢于探索创新,内容形式上独树一帜,中国画艺术的长河,必将出现更多璀璨的艺术精英与精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其内在精神都是长期主导并影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儒、道、老庄哲学。
B.“写意精神”是指在创作中以主观情感为主导的创造性艺术冲动和表现形式,强调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能动作用。
C.世人将工笔画与写意画对立起来,其实写意精神是中国画之灵魂,工笔画也要境界高远,传神写意,气韵生动。
D.工具、材料是为人服务的,画家文化修养高,画工笔画就境界高远,文化修养不高,画写意画就“工、板、死”。
【小题2】将下列对画作的分析填入文中横线处,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代画家黄筌描绘宫廷苑囿中的珍禽奇花,画法精细,其《写生珍禽图》写花卉翎毛因工细逼真,而被苍鹰视为真物而袭之。
B.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游春却不画春景,通过人物神情动态、马匹轻快节奏表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给人无限想象空间。
C.北宋崔白的《寒雀图》全幅一枝弯曲老树、枝头九只小鸟栖宿跃噪不一,生动的构图,传达给人清远凝练又极富生机的意境。
D.宋代李迪《枯荷鹊鹎图》中翻卷的叶面,满布虫蚀的痕迹,一只鹊鹎双爪紧握荷茎,扭颈俯视,为萧瑟的深秋平添了几许生气。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鲜明的“写意精神”,使用了象征的、变形的、抽象的、表现的等复杂多变的艺术形式。
B.中国画家进行创作,强调外物与作者心灵世界的融合,追求神形兼备的境界,又把写意作为物象的先导和主导。
C.随着写意精神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当代工笔画充分借鉴了写意画的技法,工笔画与写意画之间界线越来越模糊。
D.艺术的根本在于创造,要创作更多璀璨的艺术精品,我们应着眼古今中外,从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提高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