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干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小题1】爱因斯坦为什么把世界比喻为“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小题2】“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句中“解放”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3】写出对“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末句中的“这条道路”指什么道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2-12-20 05:08: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
水鹿
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
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李世民和魏征等人通过争辩讨论定下了大政方针,房玄龄就和他选拔的一批实用性人才一起埋头苦干,去实现贞观的宏图大卷。
贞观时代,朝廷全部官员只有643人,房玄龄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贞观的最后一年他已过世之外——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一个高度精简的行政机构,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警告说,身为宰相应该只管大事,把那些小事丢给下属就好。可房玄龄还是继续“我行我素”地“琐碎”着。
当时尚书省下辖的各部里,工作最繁琐、最被士人看不起的,是管理财政预算和账目的“度支司”,一度无人肯任其职。房玄龄竟以宰相之尊自任“度支郎中”,亲自把守着大唐国库。
这22年的殚精竭虑,比起早年辅佐李世民征战天下、决战玄武门,更值得记录在房玄龄一生功业的榜首。诚如后世史学家所公认的那样:作为宰相,他开国有功,却从不突出自己;王珪、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们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支持;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李世民也一样知道。
人生终是难免一死。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古来稀的71岁。在那个时代里,他已经是活得很长的老人了。高龄带来的疾病难以克服,房玄龄的身体越来越差。而此时,比房玄龄年轻许多的皇帝也已重病缠身,那太过绚烂的一生迅速地消耗掉了李世民的寿命。重病中的李世民,让人把房玄龄抬到殿中,在御座之侧放下,君臣对坐流泪,竟是相视无言。回首他们在渭北秋风之中的初遇,时光已经流逝了32年。
一段浩浩汤汤的贞观时代,回荡着各种各样的旋律。人们立德,立言,立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铭刻在这个时代上。“贞观”因此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但贞观的第一宰相房玄龄,却在洪亮之声中沉默着,埋头忙于记录、整理、实施——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
(节选自《读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写了魏征,王珪等人的激情张扬、骄傲。个性鲜明,为的是反衬房玄龄的沉稳、低调大度的性情。
B.房玄龄作为宰相处理政事的人文环境并不太好,作者描写人文环境,突出了房玄龄的执政能力和隐忍性格。
C.房玄龄是出名的“怕皇帝”者,他被皇帝当作“出气筒”,逆来顺受,他的软弱性格导致他做事也不干脆。
D.作者在叙事时,通过运用把人物放置在具体的场景中来刻画的手法,使传主的形象血肉丰满。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中叙述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房玄龄玩笑的事件,从房玄龄的回话中可以看出房玄龄的机智。
B.房玄龄身为重臣,几十年来,没有做过大事,处理的都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以至于君王李世民抱怨、警告他。
C.文章写李世民的急躁、骄傲、任性的性格是为了侧面表现房玄龄的温和、通达、睿智等性情。
D.从小官吏开房玄龄的玩笑、被君王遣回家、君臣年高体衰时惺惺相惜等方面来突出传主形象,以小见大,可谓匠心独运。
E. 本文用鲜明的事例反映人物形象,也通过作者的评述补充人物形象,行文叙评结合,以评为主,使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小题3】文末“他从来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他的声音就是‘贞观’”,这句话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语言与文字
袁行霈
①我们在广东或香港旅行时,言语不通,遇到困难,以纸笔来作“笔谈”,却是最简单的一种解决的方法。原来,不管语言的如何分歧,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便已寻找到一种统一的工具了,那便是“文字”的统一。在远东大陆上的这个大帝国,所以会有那么长久的统一的历史者,“文字”的统一,当为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正同每个野蛮民族之必有其语言一样,最野蛮的民族也必各有其最幼稚的文字的萌芽。语言只是诉之于听觉的,其保存,只是靠着人的记忆,其传达,只是靠着人的口说,未必能传得远,传得久,传得广,或未必能够正确无讹。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下去,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过来,所取用者益广,益博,于是所成就者也就愈伟大,愈光荣了。
③语言和文字同为传达思想和情绪的工具。却一则诉之视官,一则诉之听官,其发展并不是同循一辙的。在那时,文字还不过是绘画的或象征的符号,其作用至为简单,只是帮助记忆而已。今日非洲及澳洲的土人们,每遣使人他适传达意志时,则用一种树枝造成的木棒,以种种样式的符号刻划于上,以备遗忘;或对方见了这棒也可以明了其意。秘鲁的土人昔尝用结绳的制度,这正与《易系传》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的话相应。但较进步的民族,则应用到更复杂的绘画或和绘画相类似的方法,以传达或记载某意或某事。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中国古代的象形字,如日、月、山、川、鸟、马等等,皆不过是绘画而已。埃及的象形字,像说两匹马,便是实在的绘着两匹马的。但后来,这些绘画的字形,渐渐的简单了,离开图画便一天天的远了。同时,许多抽象的观念,也能以会意的字表之,如上下等字,都是由象征文字而出来的。
④但文字如果不能和语言连合的话,便永远只会是一种绘画或象征的符号而已。人类文化愈进步,于是文字不仅是实物的绘画的或象征的记录,而也是语言的代表或符号了。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一面语言渐渐的得以统一了,一面文字也更趋于复杂,滋生得更多,而同时,离象形字的状态也益远,更有许多象音、会意的字创造出来。在这种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之下,千万年来,是那样精致的记录下,或传达出人类的伟大的思想与情绪!所谓文学便是用这种特创的符号记录下或传达出的人类的情思的最伟大的、最崇高的和最美丽的成就。
⑤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至少,在中原的民族是合一的。其他各地,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像在春秋的时候,楚地呼“虎”为“於菟”,便是一例);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我们观于秦始皇帝的屡次提到“同书文字”(《琅琊台立石》),或“书同文字”(《始皇本纪》),臣下们至以此和“车同轨”,“器械一量”同为歌功颂德之语。或当时各国所用的文字说不定竟未必是相同的(或至少是有着各种不同的书写方法)。惟就殷虚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观之,又确知很早的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这种共同的文字,或其初只是占据于中原的民族之所用;后来才因了他们的势力的渐渐扩大,而流传到各地去。总之,在很早的时候,中国的文字大约便已是统一了的。惟语言,则如上文所述,在南方各地就未能统一。又,即在古代,因了语言的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成了一成不变的固体,故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便也渐渐的和语言不能合一。文字很早的便成了典雅的古文;而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仍然继续存在。总有两千年以上的时间了,中央政府都在维持着“文字”的统一。
(节选自《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相对于语言而言,文字能传播的范围更广,时间更长,而且不会有错误,所以古代的文化、异地的文化都可以依赖它保存、传播。
B.最初的文字和实物相差不远,如中国古代的象形字日、月、山、川等,原先都不过是绘画而已,后来才逐渐简化远离了绘画。
C.早期的文字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记忆,现在还有一些土著在派人往其它地方传达意志时用树枝造成木棒,将符号刻画在上面,以备遗忘。
D.就殷墟所发见的甲骨文字及殷、周诸代的铜器款识来看,中国古代的确很早便有一种共同的文字的存在了。
E.早期的文字具有象形性的特点,例如中国的象形字或埃及的象形字,绘画特征明显,离图画近,故而阅读起来比较容易。
【小题2】关于“语言和文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感觉到语言不通时候,有时可以凭借文字来解决思想交流上的障碍。
B.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而其它各地则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
C.文字和语言的合一使得语言逐渐趋于统一,而文字则趋于复杂。
D.文字或许可以通过官方进行规范统一,语言的流变和歧异则未必能消除。
【小题3】请根据文意,说说为什么“自有文字的发见,于是人类的文化才会一天天的进步”?(4分)
【小题4】据考证,潮汕人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逐步迁徙来的。在潮汕方言中,“食饭(吃饭)、姿娘(姑娘)、书册(书本)、厝(房、屋)、伊(他、她)”这些口语词汇在秦汉以及唐宋的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而在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表达中,上述词汇已不再使用。请据文章第⑤段的相关观点简要解释上述现象。(4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戏

岳阳·梅实

儿时的记忆中,我们梅家大屋那六百多人丁的屋场,房子最好的当推祖堂屋。它从脚至顶,清一色的火砖。这砖头是经人细心挑选后在青石板上磨过的,接缝处也不挂泥灰,而是用的糯米粉拌石膏,墙面平平整整,标标直直,既好看又牢固,即使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也绝不怕阶级敌人“挖墙脚”的。

祖堂屋对门是戏台。戏台由四根硕大的楠木柱子撑着,台顶系盔顶结构,盖墨绿色琉璃瓦,屋檐四角各配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下边吊着铜铃,风起处,铜铃叮当,传去好远好远。

连年过节,锣鼓一响,这里就成了北京的王府井、长沙的天心阁,上屋里、下屋里,潘、卢、程、肖、李,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从四面八方涌来,看梅家的戏班唱戏。

梅家有个呱呱叫的戏班,这是梅姓家族的一大荣耀。那年头,在临湘路南一带,只要你说起是梅家的人,人家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就会夸你梅家的戏如何如何唱得好,唱得妙,那情形,真有点当年湖南人在外说起毛主席的老乡而受人盲目推崇那味道。

我父亲和叔父都是戏班子里的角色。父亲是坐后台的,司鼓、敲锣、操胡琴、吹唢呐都是他的拿手戏。他平时不苟言笑,甚至看起来有点木讷,一旦坐到台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吹拉弹唱、样样皆精。我叔父其实我不叫他叔父,叫细爷。细爷在戏班里当班主。他唱老生,常在台上摇头、甩一尺多长的“胡子”,抖手,然后一声“呀呀呸!”喊得那屋梁上的扬尘直往下掉,喊得你栾心①直跳。细爷可不像现在有些演员,台上演英雄,台下是狗熊,他在台上台下都是正人君子。他一生只读《三国演义》一部书,也最最崇拜那摇鹅毛扇的孔明诸葛亮,他在戏班子里威信颇高。除了父亲和细爷,还有三名主要演员:花旦兴福、小生巨民、丑角忠和。花旦兴福平时看起来眯眼睛,龅牙齿,那样子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可他若将锦缎一披,凤冠一戴,莲步一扭,水袖一甩,着实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常令那些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二吊子们眼睛瞪得比牛眼睛还大。如遇喜庆玩采莲船,他就扮演蚌壳精,同样妖冶动人。小生巨民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且唱做俱佳,逗人喜爱。与花旦兴福恰恰相反,丑角忠和平时白白净净,一经粉墨登场,则奇丑无比,令人捧腹。梅家戏班里除了这几根台柱,剩下就是跑龙套喊“呵啊”的了。

据老班祖辈们讲,梅家的戏班成立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解放四十多年来,经历了两起两落。五十年代,从初级社到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五谷丰登,百业兴旺,戏班子进入鼎盛时期,每年从大年三十开始,一直唱到桐子开花、麻鞭水响,待新谷入仓,八月中秋一到,一声呵嗬又开了锣,有的要唱到腊月二十四老鼠子嫁女才收场。三年困难时期,人饿得一个个直不起腰,谁还有心思看戏,这戏就衰下来了,接着十年动乱,老戏被当作封资修批判,一律禁演。不得登台唱了,戏班里的人喉咙发痒,就常常偷着拱到我家来,父亲抄起他自制的胡琴,嘎咂嘎咂,他们就开腔:“在家中啊请过了,母亲严亲哪嘛唉……”这时,我娘总是一边骂他们呷多了,健翻了蔸②,一边泡芝麻豆子茶他们喝,然后端把小凳,坐在一旁纳着鞋底,听得津津有味。

我可是怎么也听不出味儿来。戏班子红火那阵,父亲常常晚上驮起我去看他们的戏,什么《送别》、《寻夫》,什么《朱买臣卖柴》、《杀狗劝夫》,我全看不懂,看着看着就倒在戏台旯旮里睡着了,唯一使我不困且迄今未敢忘却的是那出《大悲塘洗澡》,也不知何因何敌,那演员哀哀切切唱过一阵后,竟上起吊来,然后那舌头伸出老长,那眼瞪得老大,然后有人拿过一把旧油纸喷上“洋油”,点上火,那蓝色的火焰腾地而起,然后听到台下有人惊呼……

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禁锢了十几年的老戏终于开禁了。这时,梅家老戏班的戏子们虽然都还健在,可一个个驼了背,掉了门牙,脸上布满了沟沟岔岔。他们不管这些,壮心不已,偏要在垂暮之年露几手看看。戏台上,又响起了铿锵的锣鼓声,人们也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

可没过多久,这般热潮冷却了。不是上头来了禁演的红头文件,也不是老戏子们唱戏不卖力,更不是看戏的人冒钱冒时间,关键是,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娱乐的名堂多了,要求更高了。老戏子们也曾试图来一番改革,比如,你七老八十岁的,嘴巴不关风,眼皮打不开,谁爱看你那干茄子老相?如今漂亮妹子到处是,便想挑几个年轻男女前来接班,可找谁谁不干。他们说,到渔潭、长安搞副业,稍微吃点亏,用点心计,一天就要赚个十块八块的,唱戏划不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老戏子们只好到家里抱孙孙,到园里布菜去了。

伯牙弹琴遇知音,不遇知音不弹琴。我父亲的那把破胡琴送给了一位盲人,父亲说,把给他还可讨碗饭吃。

只有那戏台仍孤零零地立在那里,那四根楠木柱子早被白蚁掏空了,连细伢子玩捉迷藏都不敢上去。

(选自梅实散文集《往事悠悠》,有删减改)

(注)①栾心,临湘方言,指心脏。②健翻了蔸,临湘方言,指精力旺盛,玩耍个不停。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篇描写坚固的祖堂屋、气派的戏台,与结尾孤零零的戏台、被白蚁掏空的楠木柱子形成对比,含蓄委婉地寄寓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B.“我娘总是一边骂他们呷多了,健翻了兜,一边泡芝麻豆子茶他们喝”这一细节描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母亲泼辣、质朴、善良的性格特征。
C.“伯牙弹琴遇知音,不遇知音不弹琴”,写出了父亲对老戏无人欣赏的伤感,也写出了作者对老戏这一传统文化在时代潮流中被淹没的痛惜。
D.文本语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诙谐幽默,但在俏皮戏谑的背后又有一种苦涩感引人深思,可谓“含笑的泪”,深深打动了读者。
【小题2】“胡琴”与老戏相伴相生,在文本中共出现三次,请分别分析“胡琴”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有人评价梅实先生的散文“于乡情乡恋中见人生社会”,请结合文本赏析这—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