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2)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8-09-22 05:35: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子高,会稽山阴人也,家本微贱。侯景之乱,寓在京都。景平,文帝出守吴兴,子高年十六,为总角,容貌美丽,状似妇人,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欲还乡,文帝见而问之,曰:“能事我乎?”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文帝改名之。性恭谨,勤于侍奉,恒执备身刀及传酒炙。文帝性急,子高恒会意旨。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文帝甚宠爱之,未尝离于左右。文帝尝梦见骑马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

文帝之讨张彪也,沈泰等先降,文帝据有州城,周文育镇北郭香岩寺。张彪自剡县夜还袭城,文帝自北门出,仓卒闇夕,军人扰乱,文育亦未测文帝所在,唯子高在侧,文帝乃遣子高自乱兵中往见文育,反命,酬答于闇中,又往慰劳众军。文帝散兵稍集,子高引导入文育营。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文帝乃分麾下多配子高,子高亦轻财礼士,归之者甚众。

文帝嗣位,除右军将军。天嘉元年,封文招县子,邑三百户。王琳至于栅口,子高宿卫台内。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二年,迁员外散骑常侍、壮武将军、成州刺史。及征留异,随侯安都顿桃支岭岩下。时子高兵甲精锐,别御一营,单马入陈,伤项之左,一髻半落。异平,除假节、贞毅将军、东阳太守。五年,章昭达等自临川征晋安,子高自安泉岭会于建安,诸将中人马最为强盛。晋安平,以功迁通直散骑常侍,进爵为,增邑并前四百户。六年,征为右卫将军,至都镇领军府。文帝不豫,入侍医药。废帝即位,迁散骑常侍,右卫如故,移顿于新安寺。

(节选自《陈书•韩子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B.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C.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D.明日/子高与彪战彪将/申缙复降/彪奔/松山浙东平/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部曲行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也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高性情恭敬谨慎。与文帝相识后,尽心尽力地侍奉文帝,常带着刀保护文帝的安全,也常为文帝端盘子送酒食。
B.子高聪明机警,全力帮助文帝。文帝性子急躁,子高总是能够领悟他的意旨。文帝在骑马登山时几乎要坠下山,得子高的推扶以继续攀登。
C.子高忠心耿耿。张彪偷袭城池,事发突然,只有子高在文帝身边,文帝派子高在乱军中前往见文育,后子高将文帝引进文育军营中。
D.子高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征讨留异时,他统率一营人马,单骑冲入敌阵,伤了左颈,发髻也被削掉一半。留异之乱被平定后,子高任贞毅将军、东阳太守。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稍习骑射,颇有胆决,愿为将帅,及平杜龛,配以士卒。
(2)及琳平,子高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子高尽力论进,文帝皆任使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卜天璋传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
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以徇,盗为止息。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皆中时病。因自引去。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选自《元史》卷一九一)
【注释】①磔(zhé):古代分裂肢体的酷刑,也称“车裂”。②缗(mín):穿钱用的绳子,引申为成串的铜钱。③甔(dān):口小腹大的瓦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悉磔以徇 徇:示众B.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  中:中伤
C.天璋即发廪赈之 发:发放D.人谓公老,必不行矣    不行 :不出行
【小题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卜天璋,研读书史,懂得成败大体。至元年间,黄河以北有饥民数万人,聚集在黄河上准备向南迁徒,皇帝下诏不得南渡,卜天璋向张国宝建议听凭这些人渡河,最后才没有生出事端。
B.卜天璋任归德府知府时盗贼聚集,占据交通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盗贼数百人,全部处以极刑,盗贼被平息,他因此升任浙西道廉访副使。
C.卜天璋于八十岁之际上任山南廉访使,整饬风化,严肃吏治,州郡之中肃然安定。御史到达后,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称赞颂扬他。
D.卜天璋辞官归家后,将自家多余的的财物都施予族人,卜天璋却处之安然自得。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
⑵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司马迁《报任安书》)
【小题4】卜天璋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也。 举孝廉,再迁为京令,有政理迹。

②旧交阯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玳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盈给,辄复求见迁代,故吏民怨叛。中平元年,交阯屯兵反,执刺史及合浦太守,自称“柱天将军”。灵帝特敕三府精选能吏,有司举琮为交阯刺史。琮到部,讯其反状,咸言赋敛过重,百姓莫不空单,京师遥远,告冤无所,民不聊生,故聚为盗贼。琮即移书告示,各使安其资业,招抚荒散,蠲复徭役,诛斩渠帅为大害者,简选良吏试守诸县,岁间荡定,百姓以安。巷路为之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犯。”在事三年,为十三州最,征拜议郎。

③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褰之。百城闻风,自然竦震。其诸臧过者,望风解印绶去,惟瘿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琮,于是州界翕然。

④灵帝崩,大将军何进表琮为度辽将军,卒于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前后刺史多无清行     (2)征议郎
(3)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琮 (4)大将军何进琮为度辽将军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何有反垂帷裳自掩塞乎   犹不能不之兴怀
B.缘生奸 我欲之梦吴越
C.及琮部 胡为乎遑遑欲何
D.以琮为冀州刺史 见犯死,重负国
【小题3】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诛斩渠帅为大害者,简选良吏试守诸县,岁间荡定,百姓以安。
(2)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
【小题4】第②段写“巷路为之歌”的用意是______。
【小题5】联系文章内容,简析贾琮的主要品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母忧。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扬州。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

轼以两学士出知定州。会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耻之,称疾不至。轼召书史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契丹久和,边兵不可用。故相庞籍守边,因俗立法。岁久法弛,又为保甲所挠。轼奏免保甲及两税折变科配,不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B.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C.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史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D.民贫役重/歧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C.关中,一般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关中地区南倚秦岭山脉,物华天宝,物产丰富。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得到母亲教诲。他的父亲外出游学,他的母亲很有学识,亲自教他读书;他要以东汉范滂为榜样,他的母亲表示赞许
B.苏轼被欧阳修赏识。他成年后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参加考试作的文章获得欧阳修青睐,后来欧阳修又推荐他进秘阁。
C.苏轼设法破除弊端。苏轼到扬州任职,以往驾船的人不允许私载货物,但后来允许私载货物,公私受害,苏轼上奏请求恢复旧制。
D.苏轼大力整顿军纪。春季阅兵,苏轼下令恢复以前的规定,有人感到羞耻,苏轼予以警告,直到阅兵完毕,没有人敢怠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2)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氏文集》

欧阳修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又百余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改动)

(注释)①苏氏文集:即苏舜钦文集。苏舜钦,字子美,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②韩、李:指韩愈,李翱。③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④以言语声偶擿裂:摘取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再用声调平仄、对偶等方法拼凑成文章。擿裂,剔取割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其集之   归:属于
B.公其可无   恨:遗憾
C.致治乎三王之盛 几:接近
D.子美之齿少于予 齿:年龄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忽近贵远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予举进士有司   不拘
C.独子美于举世不为之时   何以汝
D.而即温温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官名。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明史官职志》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称进士。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
C.大理,即大理寺,官署名,是中央审判机关。初设于北齐,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督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大理评事为大理寺最高长官。
D.长吏,职官名,其掌管事物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长吏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吏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B.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C.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D.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挤挫折、流离困窘时,文章就已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的光芒。
B.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一百多年后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近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苏子美为文有个性思想,见解独特,在当时文坛“时文”风行之时,他不为所动,坚持写古体诗文,被当时很多人非议、嘲笑。
D.苏子美因“酒食之过”遭弹劾而被罢官,后来任湖州长史死去;当初攻击驱逐他的人却被保全,得到荣耀恩宠,并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2)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才者惜也!
(3)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