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B.死而不亡者寿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14 05:16: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栖碧轩记

陈方

①浙西之地,水多山少,常于浙西数郡之间,而山尤少。自晋陵并西而南,蜿蜒靡迤,或起或止。至无锡,而山之最著者,惠山也。然无重峦叠嶂之纡亘,深溪巨壑之险阻,崒然起于平地(1),如奔鲸逸马,不可羁而留也。余则散于四封之中,瓜蔓相接,大率隐隐皆培塿(2),形孤势薄,他郡之山可孩而。又自惠山之东,沃壤夷衍,相去三十里而远,其山之匹于惠者曰堠山,亦无曲折之美,䆗窱之雄(3),直望之而可喜耳。距两山之所向,其地曰梅里,华君彦清家   。

②始余之未识彦清也,有人持其《栖碧轩诗》一大轴从余观之。余见其所图之水石清美也,喜曰:“无锡之山有是哉!余昔过其境,而见者甚少而浅近,未有如图之清美者也。” 

③近年余为其家童子师,由是问所谓栖碧者,然后怪其所居之平且旷也,何取于李白问余栖碧山之诗(4)。彦清谓余曰:“古之高人逸士,野居而涧处者,未必皆山也。使可耕之地,可安之庐,长林美竹,杂花丰草,而得与世相忘,足矣,奚俟夫山之深且秀哉!夫栖于山者,又未必皆知山之为可乐,如知山之可乐,则居虽无山,常若居于山也。况吾居之西,则惠山界其右,东则堠山峙其左,云霏朝夕之变态,风雨晦暝之异状,未尝不接于吾目也。夫于山之尤少之地,而有以映带于户限之前,则栖碧之名不为虚也。然则在山者不见山,惟置身于其外者能见之。若栖碧者,其能见于山之外者欤!”余知彦清之志者也,闻其言而是之。彦清固请余记,于是乎书。 

④彦清名幼武,孝谨而和易,雅好文章,与余友。后至元二年十月一日记。

注释:(1)崒:古通“萃”,聚集。(2)培塿:小土丘。(3)䆗窱:深邃貌。(4)李白《山中问答》有“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的诗句。
【小题1】下列填入第①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矣
B.也
C.焉
D.者
【小题2】请对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小题3】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浙西之地,水多山少,以惠山最为著名,其余都不足观。
B.文中所说的《栖碧轩诗》,是华彦清朋友所创作的诗集。
C.栖碧轩的命名取义于李白的《山中问答》一诗中的诗意。
D.作者明白华彦清的内心后主动为他写下这篇《栖碧轩记》。
【小题5】根据文意,简要分析华彦清为居所取名“栖碧轩”的缘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可教予如此 今夫夫子托于斯竹也
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丧之    吾将买田而归老
C.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  废卷哭失声
D.今画者乃节节而之    士大夫传之,以口实
【小题2】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至于剑拔十者(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急起从之,振笔直(完成,成功)
B.夫既心识其所以(代词,这样)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平素)
C.而读书者之(亲附)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予(赠送)
D.投地而骂曰(兼词,相当于“之于”)   烧笋晚食,函得诗(发送)
【小题3】下列选项全部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都和文与可关系亲厚且皆从文与可学画竹,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他的《墨竹赋》体现了对文与可画竹的深刻理解,而作者意与法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