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的词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天油作云,沛然下雨
B.河东凶亦
C.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
D.吴广以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12-28 12:1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郑大纯墓表①

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出。
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

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
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

(《惜抱轩文集》卷十一)

(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同行者 谢:辞别B.君置衣室中出   趋:疾走
C.君自是三会试  值:遇上D.百川死而宗伯   贵:看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靡弗思     余为恻
B.虽奔走营米奉父母   求其文之用意
C.长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
D.余固不惮辞 大章镌行之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 于 举 人 终 于 成 为 举 人
B.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君 意 顾 充 然   郑 君 却 觉 得 很 满 足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
②今大章何以异是!
【小题5】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
【小题6】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

同类题2

一门争死

司马光

张俭亡命困迫,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俭与鲁国孔褒有,亡抵褒,不遇。褒弟融,年十六,匿之。后事泄,俭得亡走,国相收褒、融送狱,未知所。融曰:“保纳含藏如者融也,当坐。”褒曰:“彼来求我,非弟之过。”吏问其母,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一门争死,郡县疑不能决,乃上谳之,诏书竟坐褒。及党禁解,俭乃还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夏馥闻张俭亡命,叹曰:“孽自己作,空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乃自翦须变形,入林虑山中,隐姓名为冶家佣,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人无知者。馥弟静载缣帛追求之,馥不受,曰:“弟奈何载祸相饷乎!”党禁未解而卒。

(选自《资治通鉴·卷五十六》)

(简注)
①东汉末期,朝廷日乱,宦官专权,引发了士大夫阶层的强烈不满,宦官制造了一场旷日持久地摧残知识精英的所谓“党锢之祸”。李膺、杜密、张俭、夏馥等一大批正直之士皆入“党人”名单,遭到逮捕、追杀。张俭,字元节,东汉山阳高平(今在山东邹县)人;夏馥,字子治,陈留圉县(今在河南杞县)人。②望门投止:看见有人家便去投宿。投止,投靠人家容身。③连引收考:连引,牵攀连累。收,逮捕、拘押。考,通“拷”,指对犯人用刑逼供。④殄(tiǎn)灭;残害,灭绝。 ⑤保纳舍藏:保护接纳,藏在家中。⑥谳(yàn):议罪,审判定罪。⑦林虑山:太行山之一支,在今河南林县西。⑧突:烟囱。⑨缣(jiān):细绢。
(阅读指要)

本文对比地写了两个“党人”亡命后的情形:张俭“望门投止”,使灾祸累及万家,“连引收考者布遍天下”;夏馥则“独善其身”,不肯连累无辜而入山中为“冶家佣”。从夏馥的感叹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张俭的行为颇有微词。文中还以较多笔墨写孔家为保护张俭而受累,兄弟、母子都将罪名揽于己身,把活命的机会留给亲人,“一门争死”的情节感人肺腑,令人慨叹不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俭与鲁国孔褒有(________)   (2)未知所(________)
(3)空良善(________)  (4)追求之(_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上谳之。  ②俭还乡里
B.①年十六,匿 ②非弟
C.①郡县之残破 ②后卫尉
D.①莫不重名行 ②所经历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张俭亡命困迫B.其所经历
C.俭乃还乡里D.馥弟静载缣帛追求饷之
【小题4】张俭亡命途中“望门投止”,而人们不惜“破家相容”,这说明了什么?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2)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