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辛弃疾不被朝廷重用的原因。不超过30字。

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选自《宋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3 09:4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小题2】下列选项对文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晏婴荐田穰苴曰 ②以监军,可 ③夕时,庄贾至 ④斩其仆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伍”,均为古代居民基层组织,后以“闾、伍”借指乡里民间,据《周礼》记载,“五人为伍,十人为联;四闾为族,八闾为联”。
B.“表”“漏”,古代测时器具,“表”在白天以日影方向长短测定时刻,如“立八尺之表”;“漏”在夜晚滴水漏沙,用刻度测定时间,如“更漏声残”。
C.“节”是符节,是缀有耗牛尾的竹竿等,古代有身份的人用来放牧牛羊的工具,如汉代苏武在胡地“杖汉节牧羊”十九年。
D.“骖”,是古代拉车的马。驾车时,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叫服,两旁的叫骖,如“俨骖騑于上路”。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军兵 勒:统率,训练
B.申明约束 约束:规约,规章
C.于是遂斩庄贾以三军   徇:示众
D.景公与诸大夫郊迎   劳:劳苦,功绩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被荐入仕,得到赏识。在晋燕侵犯、齐国败绩的时刻,齐王非常信任他,先任命他为将军,又升为大司马。
B.穰苴治军严厉,不惧权贵。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处斩。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平易待人,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穰苴劳苦功高,但晚景不佳。战胜回国后,齐景公先是对他礼遇,但听信谗言后解除了他的官职,他因此病发而死。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八世祖喜,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高祖敞,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父宝,习《欧阳尚书》。哀、平之世,隐居教授。居摄二年,与两龚、蒋诩俱征,遂遁逃,不知所处。光武高其节。建武中,公车特征,老病不到,卒于家。

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鳝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鳝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延光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B.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D.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为汉代官署名,为九卿中卫尉的下属机构。公车中设公车令,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被征召者,皆由其转达。
B.“转”,意为“转任”。《后汉书·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中的“转”与此同义,一般都存在升迁之意。
C.“太仆”秦汉时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太仆总管皇帝车驾,和皇帝关系密切,成为亲近之臣。
D.“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震出身功勋世家,自八世祖杨喜至父亲杨宝时,杨家世代都封官晋爵,深受汉朝恩遇。
B.杨震年轻时就很好学,曾经向恒郁学习,通晓经术,博览群书,儒生们把他比作是孔子。
C.杨震为人淡泊名利,看重个人品行,慎独守节。王密私下赠送十斤金给他,他直言拒绝。
D.杨震重视博士选拔,为朝廷推举通晓经术的名士陈留杨伦等传授学业,受到儒生们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崔伯谦士逊,贫居养母。齐神武召补相府兼功曹,称之曰:”崔伯谦清直奉公,真良佐也。”转七兵、殿中、左户三曹郎中。弟仲让为北豫州司马,与高慎同叛。坐免官。后历瀛州别驾、京畿司马。文襄将之晋阳,劳之曰:“卿聘足瀛部,已著康歌。督府务总,是用相授。”临别,又马上执手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卿宜深体此情。”族弟暹当时宠要,伯谦与之旧寮同门,非吉凶未尝造请。以雅道自居。天保初,除济北太守,恩信大行,富者禁其奢侈,贫者劝课周给。县公田多沃壤,伯谦咸易之以给人。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肚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诵人为歌曰:“崔府君,能临政。退田易鞭布威德,人无争。”客曰:”既称恩化,何因复威?”对曰:“长吏惮其威严,人庶蒙其恩惠,故兼言之。”以相府旧察,例有加授,征赴邺。百姓号泣遮道,数日不得前。以弟仲让在关中,不复居内任,除南钜鹿太守。下车导以礼让,豪族皆改心整肃。事无巨细,必自亲览。在县有贫弱未理者,皆回“我自告白须公,不虑不决”。在郡七年,狱无停囚。每有大使巡察,恒处上第。征拜银青光禄大夫。伯谦少时读经、史,晚年好《老》《庄》。容止俨然无愠色,清言不及俗事,士大夫以为仪表。卒,南充州刺史,谥曰懿。伯谦弟仲让,仕西魏,位至鸿胪少卿。

(节选自《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二十》)

【小题1】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是
A.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B.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C.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曰/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D.伯谦又改鞭/用熟皮为之/不忍见血/示耻而已/朝贵行过郡境/问人太守政何似/对白/府君恩化/古者所无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字,古代男子在十六岁行冠礼之后为示其成年,会被授字,所取之字常常与名有联系。
B.京畿,是地理名词,指我国古代一个国家的都城及都城附近的地区,京,是国都之意。
C.公田,是相对于民间私有的民田而言,由官府管理的土地,属公家所有,又称“官田”
D.赠,指古代朝廷赐予已经去世的有功之臣官职或者爵位,也可延其亲属,也称“追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伯谦深受信任。他先受到神武帝清正为公的称赞,后来又得到了文襄帝的重用。
B.崔伯谦执政为民。他在担任济北太守时,惩富济贫,将沃田送于百姓,深受爱戴。
C.崔伯谦受弟牵连。其弟叛变朝廷,他被免官;其弟在关中,他不得在朝廷任要职。
D.崔伯谦治理有方。他任南钜鹿太守期间,每遇朝廷巡视考察,政绩总被评为上等。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族弟暹当时宠要,伯谦与之旧寮同门,非吉凶未尝造请。
(2)容止俨然无愠色,清言不及俗事,士大夫以为仪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答司马谏议书①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②,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小题2】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B.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D.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小题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毋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慊意。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