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果非要分类不要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也就是过去的故事,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如果不分类,让历史停格在这两类书之中的话,那么通常我们会承认,历史比较接近小说。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在捏造事实,就像诗人或小说家那样。其实,我们不能说这些艺术家都是在编造事实,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创造一个世界。这个新世界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非截然不同—事实上,最好不是—而一个诗人也是人,透过人的感官进行自己的学习。他看事情跟我们没什么两样,虽然角度可能比较美好或有点不同;他的角色所用的语言也跟我们相同。
当然,一个好的历史学家是不会编造过去的。他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不过,有一点不能忘记的是,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许多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个模式。他一定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她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像是上帝掌管人间的事物一样,编纂出适合他理论的历史。或者,他会放弃任何置身事外或置身其上的模式,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导所发生的事件。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行为的动机。
不想采取这个或那个立场,就得假设人们不会故意为某个目的而做一件事,或者就算有目的,也难以察觉—换句话说,历史根本就没有模式可循。
托尔斯泰对历史就有这样的理论,虽然,他只是个小说家;而许多历史学家也有同样的观点。托尔斯泰认为,造成人类行为的原因太多,太复杂,而且动机又深深隐藏在潜意识里,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某些事。
因为关于历史的理论不同,因为历史学家的理论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关的论著。或许,对每个美国人来说,知道一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们仍然生活在那场伟大又悲惨的冲突的余波中,我们生活在这件事所形成的世界中。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经由一个人的观点,单方面的诊断,或是某个现代学院派历史学家来观察的话,是没法完全理解这段历史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打开一本新的美国内战史,看到作者写着:“公正客观的美国内战史—由南方的观点谈起”,那这位作者看起来是很认真的。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行。
(摘编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承认,历史如果不分类,而停格在科学与小说这两类书之中的话,历史是比较接近小说的。
B.诗人也是人,也是透过人的感官进行自我学习的,所以诗人创造的新世界与我们居住的世界并非完全不同。
C.诗人笔下的的角色所用语言跟我们相同,看事情跟我们也没什么两样,虽然角度可能比较美好或有点儿不同。
D.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往往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因此他是不会编造历史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不是要在许多历史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而是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
B.就像上帝掌管人间的事物一样,历史学家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用以编纂出符合他自己主观认识的历史。
C.尽管托尔斯泰只是个小说家,但他与许多历史学家持有同样的观点,那就是历史根本就没有模式可循。
D.因为美国人仍生活在那场伟大又悲惨的内战所形成的世界中,所以对他们来说,知道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学家虽然不像艺术家那样在创造一个“新世界”,但实际上他也是在按照自己的理论编纂一个属于他的“历史世界”。
B.历史学家即使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导所发生的事件,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原因及行为动机,而这就可能有失客观。
C.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时,总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的,因此我们只要多看一些相关论著,就能够完整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
D.每种历史的写作都必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若有一本能从南方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美国内战的历史书,将有助于美国人完整地了解那段历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5 12:27: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幸福为何总在遥远的山那边
小时候曾听过一首外国民谣,不知何故,那头几句就一直印在脑子里。这两句是,在那遥远的山那边,人说幸福就住在那里……
后来年事渐长,每想起这两句词,就产生疑问,幸福为何一定要住在山的那一边?如果住在这边,住得近一点不可以吗?我一直有这疑问,但又不敢问人。怕问出来,人家会笑我傻。而且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即便是拿出来问人,大概也得不到什么答案。
稍稍长大以后,我开始偶尔看到,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我想,幸福的人必是幸福住在他们家,他们才会幸福。幸福肯住在他们家,他们当然与旁人很不一样。
看到一些幸福的人,果然是很不一样的。譬如,常看到一对夫妇从一栋白色的花园邸宅走出来,衣着华丽,大声嬉闹,不时发出阵阵哄笑。我想,他们都是幸福的。
当时,我们家很穷,父亲不在,母亲天天以泪洗面。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觉得我们是很不幸福的。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我的二姑妈嫁到了一家很富有的人家,听母亲说,姑妈应当很幸福的。但二姑妈每次到我们家就向母亲倾诉婆婆待她不好,丈夫欺负她。有一次,我还看到她悄悄擦眼泪。自此,在我心目中,她那身华丽的衣服不再代表幸福。大姊也出嫁了,嫁的是很体面的人家。她每次回来,面带微笑。邻居们都对母亲说,你女儿嫁得好幸福啊。母亲与大姊都笑笑默认。但我好几次看到她们两人单独相对时黯然无言,神色悲戚。我不敢问,但我感觉得出,大姊并不幸福,而且非常不快乐。于是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幸福一定是在很遥远的地方,一定是住在山的那一边。因为遥远的人是美丽的,陌生的人是很遥远的。陌生的人走来走去,穿着华丽的衣服,微笑,结伴游湖,谈笑风生。你只看见他们的幸福,你并不知他们回家后不微笑、不谈笑风生的时间,是否擦过眼泪,是否神色悲戚。
母亲生了一场病后,脸色苍白,身体很弱。她要去菜市场,我有点不放心。我说要陪她去。母亲说,在家用功读书。但我再坚持,母亲便欣然同意,一路上母亲拉着我的手,我一手替母亲拿着篮子。我们买的不多,因为我们只有买一点青菜的钱。回途上,遇到一位从前的邻居太太。邻居太太拉着母亲的手大惊小怪,“哟,你的儿子长了好多了,上中学了?”她问。
“今年刚刚考上初中,省立初中。”母亲微笑着回答啊。
“好聪明的儿子,还会替你拿篮子!你真幸福!”
母亲没有回答,但母亲笑了笑,笑得很开心。我从未看过母亲笑得如此开心,我觉得母亲可能在那一刹那,是真正幸福的。我突然觉得,我和母亲都在一个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选自《台湾文学》)
【小题1】联系上下文说说“并蓄意去注意看起来好像很幸福的人”一句中“好像”一词的深意。
【小题2】如何理解“凡是幸福的人,都是很陌生的人;凡是我比较熟悉的人,好像都不怎么幸福”这个句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花 (张雪芳)
⑴他把那盆太阳花装上电动三轮车时,老板还在一旁叮咛:“记得一定要把这盆太阳花送到啊,那个顾客昨晚可是打了三次电话给我的。”他点头说好,一边看了看那盆太阳花。精致的花盆,一丛圆润肉质的花茎,小小的光洁的绿叶茂密地交错着,那些花骨朵就轻巧地立在花茎顶上,有大红、紫红、粉红三种颜色,待太阳一出来,它们就会像一群欢快的孩子,一个个绽开它们可爱的笑脸。
⑵上午十点多的时候,他端着那盆太阳花一口气跑到了五楼。敲了敲门,没有反应;再敲,还是没有人答应。在他踌躇之际,隔壁的门开了,门口站着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婆。阿婆问他:“你找谁?”他说:“我是来送花的。”说着他把那盆太阳花举了起来。那位阿婆的眼睛一亮,“太阳花?”阿婆喃喃道,“是了,这家的新媳妇特别喜欢太阳花。”阿婆随即轻叹了一声,又说:“看来你要白跑一趟了,这家的新媳妇本来今天确实要来婆家的,不过早上来的路上出了车祸,听说当场就死了。”
⑶啊?他张大了嘴巴,好像听天方夜谭似的,不信自己的耳朵。那盆太阳花虽然多少有点晦气,但他只能带回去了。问题是他刚才下楼梯时有点心不在焉,绊了下脚,那盆花就从他的手里飞了出去,很奇怪,竟然不偏不倚端端正正地落在了地上。可惜,花盆被摔了一道璺。这样他更难向老板交待了。他左右为难,最后决定把其他的花送掉再说。
⑷最后一户人家住在一个高档的别墅区,他是经过了重重的验身才进去的。那家别墅的门口,早已有保姆守在那里,看到他便招着手说:“你帮我把花盆搬进来吧。”他小心地把这些花搬到了客厅,按保姆指定的位置放好。正准备离开,突然有一个怯怯的声音说:“那是什么花?”他转过身,这才看到在客厅的一角,一个小女孩窝在沙发里。她实在太柔弱了,看着好似一朵轻轻的棉花。见他似乎没听懂,小女孩又用手指着窗外的三轮车。阳光下,那盆太阳花开得正艳。“那是什么花?”小女孩轻轻问道。他这才会意,跑出去把那盆太阳花端到小女孩的面前。“这是太阳花,好看吗?”小女孩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红晕,轻轻说:“好看,是你的吗?”他说:“是别人的,好看就给你吧。”小女孩伸出细细的手臂,突然又迟疑地缩了回来。“别人的东西我不能拿。”他想了想,说:“那个人出远门了,你就帮他养着吧,等他回来了你再还给他好了。”小女孩的眼睛眨了眨,说:“真的?好的,我一定会帮他好好养的。”他说:“你只要记得时常带它晒太阳就可以了,有了太阳它就会开花。”
⑸那盆太阳花终于有了着落,他很开心。
⑹几个月后,他找到了一份有着很好发展前景的工作,离开了花店。那盆太阳花也渐渐消失在他的记忆中。直到有一天,花店老板打电话给他,说有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在找他,有一盆太阳花要还给他。他先是一头雾水,后来才渐渐想起那盆太阳花和那个柔弱的小女孩。
⑺他见到小女孩妈妈的时候,才模糊地想起那个只见了一面的小女孩,她跟她妈妈长得很像。女孩妈妈感激地说:“非常感谢你,这盆太阳花虽然没有救回我的孩子,可是让她多活了好几个月,医生说这已经是奇迹了……”
⑻在小女孩妈妈断断续续的讲述中,他才了解到,原来那个小女孩生了重病,而且自从生病后就拒绝出门,哪怕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晒一会儿太阳都不肯。可是,自从有了那盆太阳花,女孩每天都会捧着它到院子里晒太阳,看着它在阳光下一朵朵地开放,她的笑也渐渐多起来。
⑼直到有一天,小女孩实在走不动了,还要求家人把她背到院子里,她说,这是她帮别人照看的,她答应人家要照看得好好的。小女孩的妈妈说:“在照顾孩子的日子里,我们确实忽略了一点,只知道给予,却从不知道要求她力所能及的付出也是一种生命的动力啊。谢谢你为我们想到了这一点。”
⑽他愣愣地听着,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其实不是这样的……
⑾不久,他辞掉了工作,回到周庄老家,在一条街上开了一爿小花店。店里进出的人很多,他卖得最多的是太阳花。
⑿窗台上,阳光直射过来,一盆太阳花灿烂地开着,一只蝴蝶飞来,盘旋在它的上面不舍得离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花店老板的叮咛,从侧面体现了“新媳妇”对太阳花的喜爱;而隔壁阿婆的介绍,又从侧面暗示了“新媳妇”是一位孝顺、对生活充满阳光的好姑娘。
B.小说运用倒叙的方式,补充了小女孩带病照顾太阳花的感人故事,让小说内容更完整,也表现了小女孩有责任心、重承诺、讲信义的形象。
C.小说情节注重伏笔与照应。比如“高档别墅区”“重重验身”“保姆”与后文写小女孩的母亲在照顾孩子时候“只知道给予” 而忽略对孩子的生命的动力的教育相照应。
D.小说叙述语言平静舒缓,人物对话简洁朴实,神态刻画生动细腻,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小题2】结合小说内容,请分析“送花工”的人物形象。
【小题3】小说在不同的场景里多次写到太阳花(画线处),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谢家麟: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吴月辉

2016年2月20日上午8时12分,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家麟的生命停止在这一刻,享年96岁。

2012年2月14日,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35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4名教授级的专家也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遣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都不在一个量级。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

“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

回国后,他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30MeV的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

1979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工程的研制。

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等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难度非常大。有人说,这就好比站在铁路月台上,想跳上一辆飞驰而来的特快列车。如果没有抓住,就会粉身碎骨。

然而,由谢家麟带领的团队最终还是跳上了这辆“飞驰的列车”。

这一次次因为“大胆”而创造的奇迹,皆源于谢家麟深厚的科学功底和坚持创新的精神。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

80岁之后,他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

而谢家麟进行此项研究的初衷十分简单,他只是不愿陷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之中,希望继续发挥自己的能力做点儿有益的事情。

谢家麟曾多次公开表达自己对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在研究的初始阶段,“跟踪”是必须的,假如不能处于和前人相近的水平,“超过”就无从谈起。然而,谢家麟更强调,要认清“跟踪模仿”与原创性发明是有很大差别的,他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

正是因为有了谢家麟这样的科学家,科研创新之路才永远不会中断,如他的自传书名一般,这是一段

“没有终点的旅程”。

谢家麟还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当中的动手能力。

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能够动手,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情况,知道关键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可做适当调整,最后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自己不动手,则犹如开车时需要一人观看路面情况,再转告掌管方向盘的人来调整方向。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做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有人问谢家麟,是否后悔当年回国的决定。他的回答永远是:“不后悔,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回国使我有机会施展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他曾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伟大人物,可以原谅,那是机遇和能力的问题。但不能成为一砖一瓦,那是不可原谅的。因为只要把精力放到一件事上,就不会无作为。”无论是科学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梦想。

(余建斌《梦想需要加速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谢家麟认为,一个人只要有梦想,敢于创新,就会成为一砖一瓦,否则不可原谅。
B.回国后,他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建成了中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
C.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便是在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
D.谢家麟早年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就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这篇传记采用倒叙的手法,没有全面叙述谢家麟一生的情况,而是截取了他在科技创新路上几个人生片段,有侧重地表现其科技贡献与科学精神。
B.为了佐证谢家麟在治学观念、研究方法、国际视野、合作胸怀、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大家风范,作者直接引用了谢家麟自己和熟悉他的人的许多原话。
C.谢家麟在科学研究生涯中取得一系列奇迹般的成就,与他一直以来的闯劲、自身的深厚科学功底和比较强的科技动手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D.到了晚年,谢家麟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因为他要以身作则,以便更好地激励青年科学家们;同时,也是为了发挥余热而多做点儿自己认为有益的事。
E.谢家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所有科技创新活动中,特别是实验领域的创新,要自己动手,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
【小题3】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对谢家麟对青年人的寄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中国,《朱子读书法》作为一本讨论如何读书的书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只有了解作者的语境、品性、意图,以古人为师,进行自我治理,才能够把书读进去。
D.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作者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对读书方法的重视。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引用儒家经典尤其是孟子言论,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含量,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孟子提倡士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读书方法是非常赞同的。
D.文中倡导的读书方法有鲜明的儒学特色,所以按照这个方法读书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阅读
心理师的杯子
郭震海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太阳疲惫了,懒散了,失去了正午的热烈。在省城,我要去见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原本学古代汉语,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感觉不满意,就索性炒了“老板”的鱿鱼,学起了心理学。
三年后,他“功德”圆满。在省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胡同,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心理咨询所。据他自己说,生意很火,也有人说他是吹牛,生意并没有他自己说得那样好。不管如何,他现在是自己给自己打工,别人“炒”不了他,他也“炒”不了别人。
我们见了面后,他很夸张地张开双臂,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一套一套的高谈阔论,变得比过去油嘴滑舌多了。在他简易的会客室坐定,我们开始聊天。
他说:“好长时间不见,最近如何?”
我说,烦恼多多,比如工作,比如单位那些破事儿……当时我列举了许多。
朋友笑了笑说:“你口渴吗?”
我点头,说了一阵子话确实想喝水了。
“咱们喝茶吧。”朋友说着起身去烧水,并吩咐我说:“身后的柜子里放有杯子,拿来一个自己用。”
我起身,回头,打开柜门,有点儿吃惊。这家伙什么时候有收藏杯子的嗜好了?柜子里放有不少杯子,塑料的、玻璃的、不锈钢的,制作粗糙的、精致的,古典的、现代的。其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紫砂杯子,十分的显眼,我第一眼就看上了它。
我拿出杯子,又仔细看了看。这个紫砂杯子的确特别,光滑圆润的外表,看不出一点儿瑕疵,让人爱不释手。
水开后,朋友帮我满上了茶水。淡淡的茶香弥漫在四周,为这个夏日的午后,平添了几分雅致。
朋友再次坐下后,看了我选择的杯子。突然他笑了。
我被他笑得莫名其妙,这杯子有问题吗?
他说:“柜子里放了不少杯子,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紫砂杯子用呢?
这家伙肯定又在故弄玄虚,我最不喜欢他这样。他经常会搞一些在我看来很可笑的心理测试。比如,他会很随便让你说出一种水果的名字,然后来判断你对未来的另一半是否忠诚;他可以让你随意说一种颜色,或者是动物,判断你一生会有几个情人。我总觉得,这有点儿恶作剧的意思,或者说就是一种消遣。但他不这样认为,他可以列举出很多道理来印证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去年他刚刚出版了一本专著,通篇全是各类测试,友情的、亲情的、爱情的、事业的、家庭的等等,据说卖得非常火爆。
“你知道杯子的作用是什么吗?”他笑着,盯着我的眼睛,一本正经的样子
我说:“必须回答吗?”
他说:“是的,这非常关键,所以你必须回答。”
我说:“连白痴都知道,杯子是用来喝水的。”
他说:“你知道你喝的是什么茶吗?”
说实话,当时我确实没有在意喝的是什么茶。
看到他非常认真的样子,我点头如实说,没有在意。
他说,柜子里放了许多杯子,半年时间,他测试了二百多个人,几乎每个人在选杯子的时候,都会选择这个紫砂杯子,就因为这个杯子是柜子里最好的。而大多数人在选择杯子的时候,忘记了杯子的功能是用来喝水的。
我不解。
朋友说,如果生活是茶水,那么金钱、名利、地位都是杯子。没有杯子我们喝不到水,杯子只是工具。杯子不一定最好,但茶好才是好。太多的时候,我们不开心、烦恼都是因为太看重手中的杯子,而忘了杯中的茶香。
我当即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看来这家伙几年的心理学确实没有白学。
就在我准备向他提一些问题的瞬间,突然发现他用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杯子,甚至比我选的紫砂杯子还要精美。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也无法做到彻底的超脱。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21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写了“我”因为不堪工作中的烦恼,利用一个周末的午后去省城的一位心理师朋友那里做咨询的故事。
B.朋友住在省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胡同,只住一间房子,这个环境的交代暗示出他虽是心理师,却身居陋室,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待遇。
C.朋友关于口渴与否的询问在小说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使后面的一系列情节显得十分自然。
D.这篇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可谓一波三折,朋友处处巧设玄机,使“我”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得到心理的疏导。
E. 小说的结尾说到朋友手中精美的杯子,对照他跟“我”的谈话,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
【小题2】“杯子”在小说中被赋予了怎样的内涵?文中画线句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题3】小说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4】对小说结尾一段,有人评价说“画龙点睛”,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态度并结合作品陈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