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赏析词句: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3-26 10:50: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注)①篠墙:竹篱院墙。②蛩:蟋蟀。③啼鴂(jué):杜鹃鸟。④文君:西汉司马相如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⑤玲珑:皎洁、晶莹。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上阙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吹下带绿的叶子。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喜之感。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凄迷的氛围。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行不止一次。
E.上阕最后三句声情激越,意境雄浑壮阔,词人借杜鹃鸣声来衬托与友人的离别之情,极为沉痛感人。
【小题2】词的下阕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帝王或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 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小题2】《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