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6 10:4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问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① )然(② )然,奏刀(③ )然,莫不(④ )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⑤ )。

文惠君曰:“嘻,(⑥ )哉!技(⑦ )至此(⑧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⑨ )也,进乎(⑩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⑪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良庖(⑫ )更刀,割也;(⑬ )庖月更刀,折也。今臣(⑭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虽然,每至于(⑮ )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⑯ )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⑰  )刀而(⑱ )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7)(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11)无非(______________)(12)(______________)(13)(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
(15)至于(______________)(16)(______________)(17)(______________)(18)(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庖丁解牛技巧发展的第二阶段:三年后,不再把牛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他对牛的身体结构已完全了解。
B.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之一是他对技术的追求超过了对“道”的追求。
C.庖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凡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认识并掌握其客观规律;只有认识并掌握它的客观规律,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D.庖丁解牛的故事启示我们,技术的高超并非天生而来,而是长期反复实践的结果。
【小题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理方法?试完成下表,举例进行分析。
说理方法
举例
层层推进
庄子把庖丁解牛的经历分三个阶段去写,“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及“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把解牛技术逐层提升,“进乎技矣”,进入更高层次的“道”。
善用比喻
庄子以庖丁解牛比喻_________。
善用对比
用庖丁解牛____________做对比:初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及十九年,“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从“有形”至“无形”,说明解牛之至高境界。
 

同类题2

   王僧辩字君才,学涉该博,尤明《左氏春秋》。言辞辩捷,器宇肃然,虽射不穿札,而有陵云之气。元帝为江州刺史,僧辩随府为中兵参军。时有安成望族刘敬躬者,田间得白蛆化为金龟,龟生光照室,敬躬以为神而祷之。所请多验,无赖者多依之。元帝命曹子郢讨之,使僧辩袭安成。子郢既破其军,敬躬走安成,僧辩禽之。由是以勇略称。及侯景反,元帝命僧辩总督舟师一万赴援。及至,台城陷没,侯景悉收其军实而厚加绥抚,遣归竟陵。于是倍道兼行,西就元帝。及荆、湘疑贰,元帝令僧辩讨之。时僧辩以竟陵间部下皆劲勇,犹未尽来,意欲待集然后上顿。元帝问僧辩,僧辩以情对。元帝以为迁延不去,大怒厉声曰:“卿惮行拒命,欲同贼邪?今唯死耳。”僧辩对曰:“今日就戮甘心,但恨不见老母。”帝自斫之,中其髀,流血至地。即送廷尉。会岳阳军袭江陵,人情搔扰。元帝遣就狱出僧辩以为城内都督。侯景浮江西寇,军次夏首。僧辩为大都督,军次巴陵。僧辩并沉公私船于水,分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翌日,贼众济江,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景军肉薄苦攻,城内同时鼓噪,矢石雨下,贼乃引退。陈武帝时为司空,因自京口举兵袭之。僧辩常处石头城,是日视事,军人已踰城北而入,南门又白有兵来。僧辩与子頠遽走出閤,计无所出,乃据南门楼拜请求哀。陈武纵火焚之,方共頠下就执。是夜,及子頠俱被绞杀。

(节选自《南史﹒卷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B.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C.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D.轻骑至城下/谓城中曰/语王领军/何不早降/僧辩使答曰/大军但向荆州/此城自当非碍/僧辩百口在人掌握/岂得便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即《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望族,也叫旺族,指的是有名望的、家业兴旺的家族。望族源于大家族或大姓人家。
C.廷尉,官职名,秦朝初置,掌刑狱,可根据诏令,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D.石头城,南京老城城西的石头山石头城,是南京的别称;南京的别称还有金陵、建业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辩文武兼备,凭借勇略闻名。他学问广博,能言善辩,才思敏捷;聚徒生事的刘敬躬败走安成,王僧辩奉命袭击安成,将刘敬躬活捉,因此扬名。
B.王僧辩心念亲情,却招元帝疑忌。元帝派他征讨荆、湘二州,他以勇猛强悍的部下不在身边和不能见老母为由向元帝解释,却遭元帝猜忌,处以刑罚。
C.王僧辩再被起用,奉命危难之际。他蒙冤受刑,被关进监狱,但由于岳阳军袭击江陵,闹得人心惶惶,他又被元帝派人放出来,被任命为城内都督。
D.王僧辩面对败局,已经无计可施。他常年据守石头城,但面对陈武帝的大举进攻,他和儿子王頠走投无路,只好请求哀怜,最后被陈武帝杀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田叔者,赵隆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以为郎中。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夺。会陈彝反代,宓砰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甚恭,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车等数十人皆怒,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事明白,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 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怒之曰:"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B.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 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C.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 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D.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 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为守卫宫殿和做国君随从,后逐渐成为医生的称呼。
B.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有升级、降级、平级转调等,如迁升、迁授、左迁都是指升官。
C.高祖在本文指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他在沛县起兵反秦,并率先夺取关中,后建立西汉。
D.顿首即叩头,古代拜礼之一,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可用于书信末尾致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为人忠义,不怕牺牲。赵午等人因高祖对赵王的无礼而暗中谋反,事发之后田叔作为 臣属能与君王共进退,随赵王入京受审。
B.田叔正直敢言,据理辩争。文帝认为孟舒非德高望重之人,对此他在文帝面前为孟舒力 辩,指出孟舒忠君爱下,最终取得文帝认同。
C.田叔通达情理,思虑周全。他在处理完梁孝王派人刺杀袁盎的案件之后,劝景帝不要再深 究这个案子,否则景帝会陷入左右两难之境。
D.田叔辅佐君王,尽职尽责。他代鲁王偿还从百姓那里夺取的财物,纠正君王过错,并坚持 狩猎时不入馆舍休息来促使鲁王不过度游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
(2)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晟,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命陈、蔡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晟奔于吴。是时,李昇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听者忘倦。异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与冯延巳并为昇相。晟事昇父子二十余年。周世宗征淮,李璟惧,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璟愿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璟敌,而师甚盛,寿州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璟表,尽献淮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留。德明等还,璟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德等分攻庐、寿。重进与永德有隙,璟知二将之相疑也,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杯土也。”永陵者,昇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之甚厚。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重进以璟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亟召待卫军虞候韩通收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余人皆杀之。晟临死,正其衣冠南望而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璟闻晟死,赠鲁国公。

(节选自《新五代史·孙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B.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C.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D.已而周兵数败/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驿”即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商旅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B.“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里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和保密,将书信藏于蜡丸中。
C.“判官”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政理事。
D.“拜”即行拜礼,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行跪拜礼时两膝跪地两手抱拳作拱状,低头至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晟有才无行,助人谋逆。他有文辞,长诗文,但是教唆朱守殷反叛,败后竟然不顾家人自行逃走;还帮助李昇篡逆,以获得高位。
B.孙晟说话口吃,但谈锋甚健。他平时口吃到无法与人道寒暄,但与人论辩却滔滔不绝,让人听得十分入神,忘记疲倦。
C.孙晟临危受命,但无所作为。周世宗征伐淮南,李璟恐惧,派孙晟等人奉表割地求和,但他没有完成任务,还被扣留。
D.孙晟忠于李璟,不为富贵易节。他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抱定以死报国之心,尽管受到周世宗厚遇,但终不肯为周世宗出一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2)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璟表,尽献淮北诸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自试表

曹植

臣植言:臣闻士生世,入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今臣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三方未克为念!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声名并灭。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终无伯乐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

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炫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节选自《曹植集校注》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毕命之臣也   毕命:竭力效命
B.九州如   晏:安宁、安定
C.窃自惟   度:忖度
D.道家之明也 忌:嫉妒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士生世   且为奈何
B.出事君 金就砺
C.事君贵兴国   不求闻达诸侯
D.皆功勤济国    臣险衅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B.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C.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D.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尸禄,指空食俸禄而不尽职。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
B.玄冕,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的礼服,这里专指天子、圣上。
C.填沟壑,古代对死的委婉的说法。人死而尸首填塞山沟,故称填沟壑。
D.道家,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创始人是庄子。
【小题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曹植认为,成功的君王会根据品德来授予官职尽心忠君的臣子会估计自己的能力来接受爵位。
B.文章以古代接受爵禄的多是一些为国家建立了功勋、利惠人民的人为例,表明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
C.曹植身处外地,睡觉不好,吃饭不香,因为东吴、蜀汉两国还没被攻克,这两国士卒仍在积极备战。
D.曹植以尘雾、萤火、蜡烛来自喻,期待能发挥自身的能量,虽遭讥笑,仍然希望得到朝廷实质的任用。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2)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
(3)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