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一段写修葺后的项脊轩,既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愉悦之感,又巧妙地引出了下文。
B.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事小情真,曲尽其妙。
C.文章最后一段,由亭亭如盖的树想到了人,睹物伤怀,物是人非,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含蓄地抒发了丧妻的悲恸之情。
D.项脊轩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也是文章描述的重点。项脊轩的前后变化反映了作者家族的兴衰,人事的变迁,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沉怀念之情。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4 08: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敞,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日:“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讳,祎叱日:“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日:“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日:“今虽孔圣,义不得存。”林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时十二月二十四日也。梁王逢使致祭,具衣冠敛之。建文中,子绅讼事,诏赠翰林学士,谥文节。正统中,改谥忠文。成化中,命建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注)大本堂:明初太子读书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B.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C.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D.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渐西既平/科敛当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内容包含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等,也可是负责这类工作的职官名。
B.召对指古代的君主召见臣下,让他们回答有关政府施政的相关事务、经书典籍的义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C.职方是掌管與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的官署名称,唐宋至明清时期都在兵部设职方司。
D.建祠指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供舍,后常把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做“祠堂”,但不能为活人修建祠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祎才思雄健,仪表堂堂。他自幼聪明有才华,成人后伟岸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王祎深受赏识,屡担要职。他被太祖招到新创建的礼贤馆,多次升迁后担任了侍礼郎;明太祖有时虽不能完全接受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王祎精通史事,善于开导。他与宋濂同为总裁编修元史,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给太子讲授国史,能够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王祎富有谋略,临危不惧。他出使云南恩威并施,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武;继之又警告梁王归还版图,否则后悔无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2)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鸿门宴》节选)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荆轲刺秦王》节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与课文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B.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C.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D.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此处指古时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作次序,季是最小的。有时它也被用来指季节的排序,如季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B.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C.东向,是宴席四面座位中最尊的座位,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从座位安排可以看出刘邦与项羽双方力量的悬殊,及项羽的自高自大。
D.《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世家》。《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组成。“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勋贵及特殊人物,“列传”叙各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在听到项伯为刘邦说好话后,反应并不强烈,主要是因为说话的是自己的叔父,不好反驳。
B.刘邦为化解危机,明知去鸿门可能一去不复返,但也从容地跟着一百多人前去赴宴。宴会上,以臣自称,甘居下位。
C.张良将项伯告诉他的话详细地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急忙向张良询问怎么办,足见沛公当时是束手无策的。
D.在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王下决心杀刘邦,但项羽默然不应,于是范增安排项庄以向项王祝寿的名义进入宴会,趁机舞剑,击杀沛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题古迹能翻陈出新最妙。河南邯郸壁上或题云:“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道,要替先生借枕头。”严子陵钓台或题云;“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凡事不能无弊,学诗亦然。学汉、魏《文选》者,其弊常流于假;学李、杜、韩、苏者,其弊常失于粗;学王、孟、韦、柳者,其弊常流于弱;学元、白、放翁者,其弊常失于浅;学温、李、冬郎者,其弊常失于纤。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则诸弊尽捐。大概杜、韩以学力胜,学之,刻鹄不成,犹类鹜也。太白、东坡以天分胜,学之,画虎不成,反类狗也。佛云:“学我者死。”无佛之聪明而学佛,自然死矣。

(选自《袁枚诗话》卷四,有删改)

【小题1】在“学王、孟、韦、柳者”中,“王孟”往往并称,王维、孟浩然是盛唐“________诗派”的代表;在“太白、东坡以天分胜”中,太白的诗,本学期,我们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其诗风可概括为________。
【小题2】“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语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分层的标志句有两句,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中说“凡事不能无弊”,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各种弊端形成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丁母忧。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

除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叛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新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扬州。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因,多盗所載以济饥寒公私皆病。轼请复旧,从之。

轼以两学士出知定州。春大阅,将吏久废上下之分,轼命举旧典,帅常服出帐中,将吏戎服执事。副总管王光祖自谓老将,之,称疾不至。轼召书吏使为奏,光祖惧而出,讫事,无一慢者。建中靖国元年,卒常州,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程氏亲授书   以:因为
B.春大阅   会:碰上
C.之,称疾不至   耻:耻辱
D.建中靖国元年,卒常州   于: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B.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C.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D.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得到母亲教诲。他的父亲外出游学,他的母亲很有学识,亲自教他读书;他要以东汉范滂为榜样,他的母亲表示赞许。
B.苏轼被欧阳修赏识。他成年后博览群书,下笔成章,参加考试作的文章获得欧阳修青睐,后来欧阳修又推荐他进秘阁。
C.苏轼设法破除弊端。苏轼到扬州任职,以往驾船的人不允许私载货物,但后来允许私载货物,苏轼上奏请求恢复旧制。
D.苏轼大力整顿军纪。春季阅兵,苏轼下令恢复以前的规定,有人感到羞耻,苏轼予以警告,直到阅兵完毕,没有人敢怠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2)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枕中记

唐沈既济

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行邯郸道中,息邸舍,俄见卢生亦止于邸中,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

久之,生目昏思寐。时主人方蒸。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生俯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乃举身而入,遂至其家。数月,娶崔氏女,生大悦。明年,举进士,登第,释褐秘校,渭南尉,俄迁监察御史,转起居舍人知制诰,三载,出典同州,迁陕牧,生性好土功,自陕西凿河八十里,以济不通。邦人利之,刻石纪德,移节汴州,领河南采访使,征为京兆尹。

是岁,神武皇帝方事戎狄。帝思将帅之才,遂除生御史中丞、河西节度使。大破戎虏,斩首七千级,开地九百里,筑三大城以遮要害,边人立石于居延山以颂之。归朝册勋,恩礼极盛,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望清重。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三年,征为常侍,未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萧中令嵩、裴侍中光庭同执大政十余年,嘉谟密令,一日三接,献替启沃,号为贤相。同列害之,复诬与边将交结,所图不轨。制下狱。府吏引从至其门而急收之。生惶骇不测,谓妻子曰:“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引刃自刎。其妻救之,获免。

数年,帝知冤,复追为中书令,封燕国公,恩旨殊异。

后年渐衰迈,屡乞骸骨,不许。将殁,上疏。诏曰:“卿俊德,作朕元辅,期于有瘳。”是夕,

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翁谓生曰:“人生之适,亦如是矣。”生怃然良久,稽首再拜而去。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
B.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
C.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
D.卢生欠伸而悟见/其身方偃于邸舍/吕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触类如故/生蹶然而兴/曰/岂其梦寐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黍:谷物名,其籽实煮熟后有黏性,可酿酒、做糕等。今北方谓之黄米。
B.转:调动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C.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也可以称皇帝的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亦以此称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卢生人生得志,连升官职。到家第二年考中进士并多次升官;三年过后,调出京城,升任不同官职,后应皇帝的命令担任京兆尹。
B.卢生有将帅之才,深得皇帝信任。卢生没有辜负皇帝对他的信任,大破戎虏,拓展了疆土,建筑了三座大城来把守要害,边境的百姓都歌颂他。
C.卢生仕途失意,心生悔意。同僚诬陷他和边疆的将领勾结而图谋不轨,官吏跟着他到他家将他抓起来,故卢生很后悔做官。
D.吕翁点醒卢生,人生如梦。当卢生醒来时,吕翁对他说:“人生所经历的,不过如此啊。”卢生惆怅良久,磕头拜了两拜后离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为时宰所忌,以飞语中之,贬为端州刺史。
(2)吾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以御寒馁,何苦求禄?
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