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②常在床蓐   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⑤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1 04:00: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卒,嫂郑之 鞠:养育,抚养
B.未而刺史罢 报:报答,报酬
C.愈言讦牾,之诚宜  罪:惩罚,治罪
D.廷凑严兵之 迓:迎接,接待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刺史恶之,其狱  按:考查,研求
B.愿少宽,以来谏争。 假:宽容,宽恕
C.岂同贼反邪 意:估计,料想
D.廷凑虑众变,疾使去 麾:部下,手下
【小题3】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焚百家之言,愚黔首”相同的一项是
A.乃作《进学解》自谕
B.持示宰相,将抵
C.为尔不记先太师也
D.田公魏、博六州归朝廷
【小题4】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今其智反不能及”相同的一项是
A.四日,汴军乱,
B.愈闻恶之,上表
C.所以纷纷者,此士卒也
D.此军何负,以为贼乎
【小题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经》,相传孔子整理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太师,为辅弼国君之官。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有很大的实际权力。
D.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小题6】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父亲为官有很好的政绩,受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职的时候,县里的百姓们在石头上刻下事迹来歌颂美德。
B.韩愈跟随兄长在岭外生活,从小就知道读书,等到长大之后全面贯通了诸子百家的学问,考中了进士。
C.韩愈上表劝谏皇帝迎佛骨,皇帝大怒。后来因为皇亲贵戚和显贵们为他求情,才被赦免,贬官到了潮州。
D.韩愈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小题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2)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  邃: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
B.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小题6】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