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1-11 06:4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会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B.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C.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D.谪:降职。苏轼因乌台诗案,在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辙并称“三苏”。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C.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土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滽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

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B.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C.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D.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秋闱”,考中者为“举人”。
B.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C.服阙,指服丧守孝,遵行居丧的制度。父母或祖父母去世后,儿子或长孙须在家守孝,期间不得婚嫁、应考、上任,现任官员须离任。
D.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趁机借岑猛之手,逮捕大夏,并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D.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
(2)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