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沛公已去,至军中  ②雪霏霏 ③余冠之岌岌兮
④常以身蔽沛公    ⑤项伯杀人,臣之    ⑥吾得事之
⑦亦余心之所兮    ⑧吏民,封府库 ⑨必上将军
⑩阙秦以晋   ⑪越国以远 ⑫可烧而
A.①②④⑥B.①④⑥⑧C.③⑦⑨⑪D.⑤⑨⑩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4 10:07: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静以修,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意与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

(简述)
①诸葛亮(181-234),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占领荆州,西取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234)病死于军中,年五十四。有《诸葛亮集》。②修身:修养自身,修炼自己的人格。③澹泊:恬淡寡欲。“澹”同“淡”。无以:不能。明志:昭明志向。④致远:达到高远的目标。⑤广:扩展。⑥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⑦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⑧险躁:冒失浮躁。⑨治性:陶冶性情。⑩接世:即济世,指服务于社会。
(阅读指要)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为诫子立志而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写的一封信。这篇80多字的短文,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和殷殷期望。在文中,作者运用了正反说理的方法,把道理说得十分透彻。前半篇着重于正面说理,告诫儿子要静心学习,增长才干,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后半篇侧重于反面训导,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不要虚度年华、终身碌碌无为。篇末的反诘,发人深省,有着深刻的警世作用。文章观点鲜明,中心突出,文字精炼,言简意赅。文化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已成为经典格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译不衰。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________)   (2)以养德(________)
(3)淫慢而不能精(________) (4)意与日(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致”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致”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先享无穷逸B.女行无偏斜,何意不厚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D.家贫,无从书以观。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俭养德”中“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皆美于徐公B.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夫夷近,则游者众D.取一葫芦置于地,钱覆其口
【小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非淡泊无以志”中“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B.吾得事之
C.余其能行古道D.吾妻之我者,私我也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画网巾先生传

(清)戴名世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亭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①,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曹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圣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曰画网巾云。

岁庚寅②夏,四营兵③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日:“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刚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日:“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 留姓名则辱国;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日:“此种种④者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摔之,二仆瞋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日:“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妄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滓。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家致祭不缀。

注①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裏发,始于明代。②庚寅:顺治七年(1650)。③四营兵:清初,活动在江西、福建一带明军的余部。④种种:头发短的样子。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凤阳皆其网巾    去:离开
B.之纲诘其名 穷:穷究
C.且夫改制服 易:改变
D.因指其发而之    诟: 诟骂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画网巾”先生被逮捕后,让仆人在自己额上画网巾,表示不忘明朝祖制,说明“画网巾”先生心系故国。
B.面对旧识王之纲的威逼,“画网巾”先生效忠明王朝的决心始终不动摇,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
C.文中写“画网巾”先生二仆“欣然受刃”和明降将王之纲的言行,意在衬托“画网巾”先生的形象。
D.作者叙述了一个“其姓名爵里皆不得而知”的明朝遗民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画网巾”先生的赞叹之情。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
(2)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