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秦王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B.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C.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D.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即信函,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B.约从指秦国利诱六国之亲善再各个击破的政策,与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连横相对。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山东,战国时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后来也曾经指华山、太行山或泰山东边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遭遇坎坷,曾经处境艰难。他十次上书进言来游说秦王,但不为所用,终致盘资用尽,只能狼狈归家,但却不受家人待见,遭到父母妻嫂冷淡以对。
B.苏秦发愤图强,成就合从之说。他矢志苦读太公的《阴符》一书,到深夜时,常常疲倦打盹,就用锥子刺大腿促使自己保持清醒,终于习得了合从策略。
C.苏秦叱咤风云,权势盛极一时。他身拜赵国相印,施行合从大获成功,天下万民的命运和诸侯权臣的威权都决定于他的策略,使各国的诸侯亲过兄弟。
D.苏秦衣锦还乡,尽显世态人情。苏秦游说楚王特意路过家乡时,他的父母妻嫂前倨后恭,卑微以待,反映出当时功利为上的社会风气,颇具讽刺意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7 09:52: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柯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柯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柯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B.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C.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卿”,古代高级官职或爵位的称谓。文中称荆轲为“荆卿”是对他的敬称。
C.“足下”是我国古代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也用以称君主。
D.“长者”,我国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对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称“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将军就显得头脑简单,无勇无谋,轻信人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 穷:穷尽
【小题2】选项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皆白衣冠以送之
A.为变徵之声B.愿大王少假借之C.秦王闻之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小题3】翻译文中的划线句: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必修一《左传·知之武退秦师》)
(二)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节选自必修一《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下列对文段(三)加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小题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相关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C.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能成功,是因为他虑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师吓退。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虑事不周、被亲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