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和“恃才放旷”还有“不省所怙”中的“负”“恃”“怙”三个字的意思相近。
B.“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中的“顾”字和《卖油翁》中卖油翁被夸奖技术高超时回答的“无他,但手熟尔”中的“但”字意思相同。
C.从造字法看,“患”字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心说明心事重重,所以“患得患失”中的“患”可以译为“担心”。
D.唐代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最后一句中的“恨”的意思是“憎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1-18 02:43: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师说》全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官盛则近(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 )、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小题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
②其闻道也先乎吾 固:
③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出:
犹且从师而问焉   犹且:
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  明:
⑥圣人无师 常: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于弟子 贤:
⑧余其能行古道   嘉:
⑨余嘉其能行古道   古道:
⑩作《师说》以之 贻:
【小题4】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小题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之:
人非生而知
师道不传也久矣
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
圣人所以为圣
句读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
郯子
六艺经传皆通习
不如登高博见也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目似瞑,意暇甚
孔子云:何陋
吾欲南海
乎:
吾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闻道也固先乎吾
皆出于此乎
可怪也欤
【小题7】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③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
【小题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居而笑之。
⑦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⑨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⑩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小题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你同意他的说法吗?结合实际谈一谈你的观点。
【小题10】韩愈一方面强调从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题11】《师说》是一篇典范的说理文,结构非常严谨,请你分析一下全文的论证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同类题2

送石昌言北使引

苏 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届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去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终夜有声,从者恒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鸣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太人,则蔬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选自《嘉祐集》)

(简注)①这是苏洵为石昌言出使契丹写的赠序。引,即“序”,因洵父名序,为避讳改“序”为“引”。②狎(xiá):亲近③守官:官有职守,守官即做官。④摧折:改变过去的习惯。⑤两制:不传外朝的内制和宣布于外朝的外制。制:皇帝诏令。⑥大旆(pèi):大旗。⑦送车:送行的车。⑧富公:富弼,北宋著名宰相,曾出使契丹。④心掉:惴惴不安。⑩奉春君:西汉初娄敬,刘邦曾派他出使匈奴。
(阅读指要)

石昌言,眉山人,苏洵同乡,曾任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等官,嘉祐元年(1056)八月,奉命出使契丹,庆祝契丹国母生辰。那时,北方契丹兵力强,是宋朝的大患。宋朝采取委曲求全的政策,常常派使臣往契丹,出使成为重要而困难的任务。苏洵为鼓励昌言勇敢前往,胜利完成任务,写了这篇赠言送他。文章感情深挚,道理正大,文笔简练。写年轻时与昌言交往,写契丹威吓北宋使者,从琐细处着笔,很有特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吾数岁,未学也(_________)  (2)虽不言,察其意,甚(_________)
(3)剑槊相,终夜有声(_________) (4)中国之人不也(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察”与“虽不言,察其意”中“察”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恐汝不吾衷B.微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C.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D.今则可以知古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昌言关心后进、苏洵折节向学的一组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
B.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C.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D.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2)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小题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庭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弼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识透敌虏手段,要以藐视夷狄的气概,去完成使命。
【小题6】作者把富弼的随从彭任的话及奉春君出使冒顿的故事作为赠言,其用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