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普、张抱、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祺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皇帝的命令称“诏”“赦”“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命令,称为“矫诏”。
C.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召。征召并授与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陚过人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豪的推荐。担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19 09: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吏道  邓牧
①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②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
③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小大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④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⑤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邪!
⑥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
【小题1】第⑥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A. 耳
B. 乎
【小题2】作者在第一段中对于官吏的定义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中,作者以___________喻害民之官吏,___________喻百姓,形象地写出了官吏害民的实质。
【小题4】对第⑤段画线句内容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姓因官吏盘剥压榨以至于不能自食其力,转而为窃贼。
B.官吏不能自食其力而盘剥掠夺百姓,其心正如盗贼一般。
C.因为官吏日夜“窃取”百姓钱财,以至于百姓不得不反。
D.“不亦盗贼之心乎”,以反问语气表达对盗贼行为的痛恨。
【小题5】面对“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的情况,作者认为该怎么办?(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
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昌初 致仕 致仕:做官。
B.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 课农桑 课:谈论。
C.与胡杲……李文爽 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 艰难 艰难:艰涩。
【小题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B.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C.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D.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2)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正宫]小梁州 九日渡江

汤 式

秋风江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①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小题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出作者的形单影只和其悲凉孤寂的心情。
C.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四、五句移情入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秋山显得那么形容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况且如此,人何以堪!
E.六、七句紧扣题中的“九日”,抒写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日在他乡与相知好友共把茱萸,花前醉倒,感叹彼此头发已花白。
【小题2】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句子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捣衣
元 赵孟頫①
露下碧梧秋满天,砧声不断思绵绵。北来风俗犹存古,南渡衣冠不及前。
苜蓿总肥宛要褭,琵琶曾泣汉婵娟。人间俯仰成今古,何地他时始惘然。
【注】①赵孟頫:宋朝皇室子孙,亲历亡国之痛,后来又到元朝做官。诗中的南渡指的是宋朝南渡。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捣衣”在古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将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思情呈现在月夜秋风里的捣衣声中。
B.首联借用露珠滴落梧桐叶、捣衣砧声不断以动写静,渲染了秋夜的宁静,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思情。
C.“苜蓿总肥宛要褭”中“宛要褭”是大宛能日行万里的骏马。此句说产自西域的苜蓿虽然在汉朝也传进了中原地区,却也在塞外喂肥了大宛更多的铁骑。作者在此批评了汉朝统治者盲目与西域进行交流,给汉朝带来遭受外族侵扰的危险。
D.“琵琶曾泣汉婵娟”句采用了用典抒情和拟人的手法,借幽幽的琵琶曲为汉朝与匈奴和亲的王昭君流露出伤感之意,表达了作者为腐朽的元朝政权而伤感。
E. 尾联在作者的俯仰古今的喟叹伤感之中收束全诗,既有对历史兴衰的感叹,又有对个人心绪的表达。
【小题2】请分析作者在颔联中表达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