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C.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不(雕琢)B.人之(本性)
C.因物则(变化)D.可不哉(念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1 09:01: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逾月,拜御史中丞。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改礼部尚书,以家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太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太子太保,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卷 列传第八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B.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C.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D.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神策,作为禁卫军是唐朝重要的军事支柱,负责守护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
C.赠,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文中柳公绰受赠官职,可见朝廷对他肯定。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太宗、文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公绰关注民生,很有恻隐之心。灾荒之年,他家虽然供给充足,但他看到百姓受苦挨饿,就不忍心独自饱食,每顿饭吃得很少,直到丰年才恢复如常。
B.柳公绰意志坚定,斩杀懦弱下属。他任开州刺史时,少数名族军队经常袭扰开州城,他显示了坚定的退敌决心,杀掉了动摇军心的胆小下属,之后敌军退去。
C.柳公绰权衡轻重,维护法律尊严。他断案出乎邓县县令的意料,认为破坏法律比触犯法律的罪行更严重,所以只杀死了那个接受贿赂而关押在狱中的县吏。
D.柳公绰精忠无私,临终惦念国事。他临终前命人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都认为他要托付家事,他却一心想着徐州乱局,嘱咐韦长将他的建议转达给宰相。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
(2)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下延光狱,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bì)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yūn)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
B.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與乃开门
C.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舆/乃开门
D.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谥号,谥号诞生于西周早期。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D.“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延光聪慧机敏。唐明宗做节度使时便把范延光置于麾下,范延光的与众不同让唐明宗觉得惊奇。
B.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C.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下延光狱,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2)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有功,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转蒲州司法参军,绍封东莞男。为政宽仁,不行杖罚。吏人感其恩信,递相约曰:“若犯徐司法杖者,众必斥罚之。”由是人争用命,终于代满,不戮一人。
载初元年,累迁司刑丞。时酷吏周兴、来俊臣、丘神、王弘义等构陷无辜,皆抵极法,公卿震恐,莫敢正言。有功独存平恕,诏下大理者,有功皆议出之,前后济活数十百家。常于殿庭论奏曲直,则天厉色诘之,左右莫不悚栗,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寻转秋官员外郎,转郎中。
俄而凤阁侍郎任知古、冬官尚书裴行本等七人被构陷当死,则天谓公卿曰: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俊臣张知默等又抗表请申大法则天不许之。俊臣乃独引行本,重验前罪,奏曰:“行本潜行悖逆,告张知謇与庐陵王反不实,罪当处斩。”有功驳奏曰:“俊臣乖明主再生之赐,亏圣人恩信之道;为臣虽当嫉恶,然事君必将顺其美。”行本竟以免死。
道州刺史李仁褒及弟榆次令长沙,又为唐奉一所构,高宗末私议吉凶,谋复李氏,将诛之。有功又固争之,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奏有功曰:“臣闻两汉故事,附下罔上者腰斩,面欺者亦斩。又《礼》云:‘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不赦,请推按其罪。”则天虽不许系问,然竟坐免官。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时远近闻有功授职,皆欣然相贺。
寻起为左司郎中,累迁司刑少卿。有功谓所亲曰:“今身为大理,人命所悬,必不能顺旨诡辞以求苟免。”故前后为狱官,以谏奏枉诛者,三经断死,而执志不渝,酷吏由是少衰,时人比汉之于、张焉。或曰:“若狱官皆然,刑措何远。”
久之,转司仆少卿。长安二年卒,年六十二,赠司刑卿。
(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俊臣/张知默等又抗表请申大法/则天不许之
B.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俊臣/张知默等又抗表请申大法/则天不许之
C.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俊臣/张知默等又抗表请申大法/则天不许之
D.古人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俊臣/张知默等又抗表请申大法/则天不许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男:封建时代五等爵位的末等,这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无论哪一等次的爵位都是可以世袭的。
B.载初:一种年号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始于汉武帝,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且一位皇帝年号自始至终不变。
C.大理:官名,掌管刑罚狱讼。秦、汉称“廷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大理”,北齐后改称“大理卿”。历代沿称。
D.起:起用、任用(官员)。“辛苦遭逢起一经”一句中的“起”就是起用、任用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有功为政宽厚。曾经和吏人相互约定,如果有谁触犯了法律,大家定要斥责、惩罚这个人,由此,徐有功获得了民众的支持,任职期间,没有杀过一个人。
B.徐有功正直无私。经常在殿上论奏案件的是非曲直,有时武则天厉色质问他,他面不改色,争论得更加急切,后来他就被调任其他职位了。
C.徐有功行事机智。面对酷吏执意要杀死裴行本的情形,他机智地借助皇帝的旨意,顺应皇帝的愿望,反驳了来俊臣等人,最终裴行本得以免除死罪。
D.徐有功司法实事求是。他认为关系人命,一定不能一味顺从旨意,不实事求是,来求得自身的安全。他的执法之心不渝,使得酷吏稍稍收敛。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俊臣乖明主再生之赐,亏圣人恩信之道;为臣虽当嫉恶,然事君必将顺其美。
(2) 臣闻两汉故事,附下罔上者腰斩,面欺者亦斩。又《礼》云:“析言破律者杀。”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巢,曹州冤句人,世鬻盐,富于赀。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

咸通末,仍岁饥,盗兴河南。乾符二年,濮名贼王仙芝乱长垣,妄号大将军,诸道,言吏贪沓,赋重,赏罚不平。巢即与群从八人,募众数千人以应仙芝,转寇河南十五州,众遂数万。帝使平卢节度使宋威与其副曹全暋数击贼,败之,拜诸道行营招讨使,以左散骑长侍曾元裕副焉。仙芝略沂州,威败贼城下,仙芝亡去。威因奏大渠死,擅纵麾下兵还青州,群臣皆入贺。居三日,州县奏贼固在。时兵始休,有诏复遣,士皆忿,思乱。贼间之,趣郟城。不十日破八县城。时威老且暗不任军阴与元裕谋曰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故蹑贼一,完军顾望。帝亦知之。

贼出入蕲、黄,蕲州刺史裴渥为贼求官,约罢兵。仙芝与巢等诣渥饮。未几,诏拜仙芝左神策军押衙,遣中人抚慰。仙芝喜,巢恨赏不及已,诟曰:“君降,独得官,五千众且奈何?丐我兵,无留。”因击仙芝,伤首。仙芝惮众怒,即不受命,劫州兵,渥、中人亡去。帝复起宋威、曾元裕,以招讨使还之,而杨复光监军。复光遣其属吴彦宏以诏谕贼,仙芝乃遣蔡温球、楚彦威、尚君长来降,欲诣阙请罪,又遣威书求节度,威阳许之,上言“与君长战,擒之”。复光固言其降。命侍御史与中人驰驿即讯,不能明。卒斩君长等于狗脊岭。当此时,巢方围亳州来下,君长弟让帅仙芝溃党归巢,推巢为王,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

巢悉众渡淮,整众不剽掠,所过惟取丁壮益兵。巢已陷东都,留守刘允章以百官迎贼,巢入,劳问而已,里闾晏然。巢战数不力,军食竭,下不用命,阴有遁谋,即发兵三万搤蓝田道,使尚让援华州。中和四年六月,巢计蹙,谓林言日:“我欲讨国奸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出也,不忍。巢乃自刎,不殊,言因斩之。

(节选自《新唐书.黄巢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威老/且暗不任军/阴与元裕谋曰/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
B.时威老且暗/不任军/阴与元裕谋曰/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
C.时威老/且暗不任军/阴与元裕谋曰/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
D.时威老且暗/不任军/阴与元裕谋曰/昔庞勋灭/康承训即得罪/吾属虽成功/其免祸乎/不如留贼/不幸为天子/我不失作功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通,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但从清朝始,每个皇帝只有一一个年号。第大精味。
B.檄,指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来晓谕、征召、声讨(敌人或叛逆)等。
C.大渠,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文中是指王仙芝。
D.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舍。文中指宋威军队紧随敌人,与敌军相距三十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巢家境富足,有豪侠之气。家中以卖盐为生,颇有资财。善于击剑骑射,还喜欢收留逃亡之人。
B.黄巢应时而动,起义队伍迅速壮大。他起兵响应王仙芝,辗转攻掠河南十五州,部众达到数万人。
C.黄巢思虑长远,与仙芝产生矛盾。仙芝受朝廷封赏大喜,黄巢斥责他贪功不顾将士前途,并殴打他。
D.黄巢能约束军队,不侵扰百姓。他招募士兵,体恤百姓;攻陷东都后,只是犒劳慰问,街巷平静安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阳许之,上言“与君长战,擒之”。复光固言其降。命侍御史与中人驰驿即讯,能明。
(2)巢战数不力,军食竭,下不用命, 阴有遁谋,即发兵三万搤蓝田道,使尚让援华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驱,及凯旋而纳之。

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盛以锦囊,负而驱     前:在前面
B.此三者,吾遗也 恨:怨恨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D.故其盛也    方:正当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C.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