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梅国桢,字克生,麻城人。少雄杰自喜,善骑射。举万历十一年进士。除固安知县。中官诣国桢请收责于民,国桢伪今民鬻妻以偿。民夫妇哀恸,中官为毁券。擢御史,会哼拜反,学曾师久无功。七月,学曾与梦熊、国桢定计,决黄河大坝水灌之,水抵城下。时套寇卜失兔、庄秃赖以三万骑犯定边、小盐池,用土昧铁雷为前锋,而别遣宰僧以万骑从花马池西沙湃口入,为拜声援。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鸣沙洲。学曾令游击龚子敬扼沙湃口,而橄延绥总兵官董一元捣土昧铁雷巢,斩首百三十余级,寇大惊引去。梦熊调度灵州,独国桢监军宁夏。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贼退据大城,攻数日不下。国桢使间绐东旸、朝、承恩互相杀,以降其罪。三人内猜疑,东旸、朝遂先诱杀承恩党文秀。承恩亦与其党周国柱诱东旸、朝杀之,尽悬东旸、朝、文秀首城上,开门降。如松率兵围拜家。拜仓皇,阂室自焚死。梦熊自灵州驰至,下令尽诛拜党及降人二千,慰问宗室士庶。宁夏平。学曾初夺职为民,叙功,以原官致仕。学曾任事劳勣。灌城招降之策,本其所建。及宣捷,帝召见大学士赵志皋、张位,志皋、位力为学曾解,尚书星以下多白学曾无罪。国桢亦上疏言学曾应变稍缓,臣请責诸将以振士气,而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方世讥。”帝初不听,既而复其官。国既招降承恩,论功,擢国赖太仆少卿。逾年,迁右金都御史,巡抚大同。久之,迁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父丧归,未起而卒。赠右都御史。

(节选自《明史·梅国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B.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C.贼被围/久食尽无援/而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秉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D.贼被围/久食尽无援/面城受水浸/益大崩/国桢挟诸将趋/南关乘忠先登/国桢大呼/诸将毕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县,指明朝以来府州一级最高行政官。知县为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B.套寇,也称河套之患,指的是十四至十六世纪侵扰劫掠河套地区的鞑靼骑兵。
C.缢,文中指用绳、布匹等上吊而死。我国古代用刀割脖子称为“刎”或“刭”。
D.士庶,文中指的是士人和普通百姓,我国古代通常将普通民众称为“庶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国桢爱护百姓,尽心为民。宦官让梅国桢向百姓收取债务,梅国桢假装让百姓卖妻来偿还债务,百姓夫妇为此悲伤裒痛,宦官因此毁掉了债据。
B.梅国桢善用计谋,分化敌人。梅国桢曾离间东旸、许朝、承恩,使三人互相斗杀,内部猜疑,最后打开城门投降,为平定宁夏剔除了障碍。
C.梅国桢具有功绩,升迁封官。招降承恩后,梅国桢因功升为太仆少卿,此后相继任右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死后被追赠为右都御史。
D.梅国桢尽心国事,几次上奏。学曾应变稍迟缓,梅国桢上奏章请求处罚众将领以振作士气;后来梅国桢又因此事上奏章,皇帝恢复了梅国桢的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麻贵击之右沟,寇稍挫,分趋下马关及呜沙洲。
(2)而逮学曾之命,发自臣疏,窃自悔恨,学曾不早雪,臣将受万世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5 12:0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居益,宇思受,谓南人,尚书企仲族子、师仲从子也,及长,《四书》《五经》皆通其义。曾祖从吉与曾伯祖大吉皆进士,两人子姓,科第相继。

天启二年,入为太仆卿。明年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万历中,奸民潘秀引其人据彭潮求市,巡抚徐学聚令转贩之二国。二国险远,商含舍而之吕宋。夷人疑吕宋邀舶,攻之,又寇广东香山澳,皆败,不归国,复入彭湖求市,且筑城焉。巡抚商周祚拒之,不能靖。会居益代周祚,贼方犯漳、泉,招日本、大泥、咬留吧及海寇李旦等为助。居益使人招旦,说携大泥、咬留吧。贼帅高文律惧,遣使求款,斩之,筑城镇海港,逼贼风柜。贼穷蹙,泛舟去,遂擒文律,海患乃息。

五年迁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魏忠贤衔居益叙功不及己,格其赏。给事中黄承昊复论居益倚傍门户,躐跻通显,遂削籍去。闽人诣阙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崇祯元年,起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陕西镇缺饷至三十余月,居益请以陕赋当输关门者,留三十万,纾其急,报可。畿辅戒严,居益在通州,为城守计甚备。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未几,试炮而炸,兵部尚书梁廷栋劾郎中王守履失职。守履惧,诋兵部郫中王建侯诬已。廷议不如守履言,遂下狱。居益疏求,帝以为徇私,削籍归。廷杖守履六十,斥为民。寻叙守城功,复居益冠带。

十六年,李自成陷渭南,责南氏饷百六十万。企仲年八十三矣,遇害。诱降居益及企仲子礼部主事居业,皆不从。明年正月,贼遣兵拥之去,加炮烙。二人终不屈,绝食七日而死。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B.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C.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D.红毛夷者海外杂种/绀眼赤须发所/谓和兰国也/自昔不通中土/由大泥/咬留吧二国通闽商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天启”是帝王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此后形成制度。
C.“明年擢右副都御史”的“擢”是在原职上“提拔”官职的意思。古代授予官职的还有拜、授、除等。
D.炮烙,是古代为了镇压反抗者所设置的一种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犯人行走于柱上,犯人堕入火中而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居益的曾祖与曾伯祖都是进士,他们对后代儿孙皆有影响,使子孙接连不断荣登黄榜。
B.南居益解替商周祚,面对敌人的进攻,他采用恩威并重的方法,迫使敌人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最终平息了海上的战患。
C.南居益因为上书营救王守履,被崇祯帝认为徇私而削去了官职。后来因为居益廷杖王守履有功才回复官职。
D.李自成打下渭南,对南家进行勒索与诱降,南居益拒不投降,最终绝食而死,表现出忠臣的气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称现代汉语。
(1)闽人诣阙讼之,不听。乃立祠以祀,勒碑于彭湖及平远台。
(2)会工部尚书张凤翔坐军械不具下吏,四司郎中瘐死者三,遂诏居益代凤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士晋,字武莪,宜兴人。父其孝,得士晋晚。族子利其资,结党致之死。继母吴氏匿士晋外家。读书稍懈,母辄示以父血衣。士晋感厉,与人言,未尝有笑容。万历二十六年举进士。持血衣诉之官,罪人皆抵法。初授宁波推官,擢工科给事中。首疏请通章奏、缓聚敛。俄言:“如郭子章、戴耀、沈子木,宜舍不舍,公论乖违,辅臣安得不任其咎?”无何,劾左都督王之桢久掌锦衣,为内阁爪牙。
有诏起废,列上二百余人。阅三年,止用顾宪成等四人。士晋请大起废籍。瑞王将婚,诏典礼视福王,费当十九万。初,帝弟潞王婚费不及其半,士晋请视潞王。帝将崇奉太后,诏建灵应宫,士晋以非礼力争,帝皆不省。
有张差梃击之事。王之寀钩得差供,帝迁延不决,士晋三上疏趣之。当是时,变起非常,中外咸疑谋出郑国泰,然无敢直犯其锋者。郎中陆大受稍及之,国泰大惧,急出揭自明,人言益籍籍。士晋乃抗疏。疏入,帝大怒,欲罪之,念事已有迹,恐益致人言。而吏部先以士晋为东林党,拟出为浙江佥事,候命三年未下。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晋积资已深秩当参议帝怒,切责尚书,夺郎中以下俸。
天启四年,擢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明年四月,魏忠贤大炽,争梃击者率获罪。御史田景新诬叛臣安邦彦贿士晋十万金,阻援兵。遂除士晋名,征贿助饷。士晋愤郁而卒。有司征赃急,家人但输数百金,产已罄。会庄烈帝立,获免,复官赐恤。
(选自《明史・何士晋传》,有删改)
[注]梃击:指梃击案,一场有关刺杀太子的政治阴谋事件。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己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晋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B.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晋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C.至是/帝急简部硫/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土晋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D.至是/帝急简部疏命/如前拟吏部/言阙官已补/请改命/帝不许/命调前补者/吏部又以士晋积资已/深秩当参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衣,锦衣卫,明朝侍卫兼特务机构,其职责主要是掌管皇帝侍卫和监督官员。
B.瑞王,王爵名,王爵一般地位仅次于整个国家的君主。皇帝的直系亲属才能封王。
C.东林党,晚明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意为“朋党”。
D.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士晋忍辱负重,为父申冤,他的父亲被人害死,继母用血衣激励他读书,他跟别人说话没有笑容;后来他将父亲冤情上告,恶人被法办。
B.何士晋格尽职守,关心国事。他请求起用被贬的人员;瑞王要结婚,费用巨大,他请求比照潞王减少费用;他以不合礼仪为由反对建灵应宫。
C.何士晋敢于进谏,冒犯皇帝。朝廷发生重大政治事件,大家怀疑这事和郑国泰有关,但没有人敢正面触犯他,何士晋于是上书直言,惹怒皇帝。
D.何士晋遭人陷害,后被平反,魏忠贤权势炙手可热,诬陷何士晋接受叛臣安邦彦的贿赂,将何士晋革职;何士晋含恨而终,后被庄烈帝平反。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舍不舍,公论乖违,辅臣安得不任其咎?
(2)有司征赃急,家人但输数百金,产已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宁国公主,孝慈皇后生。洪武十一年下嫁梅殷。殷字伯殷,汝南思祖从子也,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太祖诸驸马中,尤爱殷。殷视山东学政,赐敕褒美,谓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当世皆荣之

帝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及燕师日逼,惠帝命殷充总兵官镇守淮安。悉心防御,号令严明。燕兵遣使假道于殷,以进香为名。殷答曰:“进香,皇考有禁,不遵者为不孝。”王大怒,复书言:“今兴兵诛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殷割使者耳鼻纵之,曰:“留汝口为殿下言君臣大义。”王为气沮。而凤阳守徐安亦拆浮桥,绝舟楫以遏燕。燕兵乃涉泗,出天长,取道扬州。

王即帝位,殷尚拥兵淮上,帝迫公主啮血为书投殷。殷得书恸哭,乃还京。既入见,帝迎劳曰:“驸马劳苦。”殷曰:“劳而无功耳。”帝默然。

永乐二年,都御史陈瑛奏殷畜养亡命,帝曰:“朕自处之。”因谕户部考定公、侯、驸马、伯仪仗从人之数,而别命锦衣卫执殷家人送辽东。明年冬十月,殷入朝,前军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挤殷笪桥下,溺死,以殷自投水闻。都督同知许成发其事。帝怒,命法司治深、曦罪,斩之,籍其家。遣官为殷治丧,荣定,而封许成为永新伯。

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寻官殷二子,顺昌为中府都督同知,景福为旗手卫指挥使,赐公主书曰:“驸马殷虽有过失,兄以至亲不问。比闻溺死,兄甚疑之。都督许成来首,已加爵赏,谋害之人悉置重法,特报妹知之。”瓦剌灰者,降人也,事殷久,谓深、曦实杀殷,请于帝,断二人手足,剖其肠祭殷,遂自经死。十二月进封公主为宁国长公主。宣德九年八月,年七十一。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
B.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
C.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
D.初/公主闻殷死/谓上果杀殷/牵衣大哭/问驸马安在/帝曰/为主迹贼/无自苦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第二等,秦汉以后仅次于王的爵位,也泛指达官贵人或士大夫。
B.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本是汉代官名,指驸马都尉。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驸马,并非实官。
C.谥,古代王侯将相、著名人物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行追加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殷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他天性恭敬谨慎,富有谋略,善于骑射。在驸马之中,明太祖朱元璋最喜欢他。
B.燕王以进香为名派使者向梅殷借路。梅殷以先皇有禁令,不遵守为不孝为由加以拒绝,燕王大怒。
C.燕王即帝位后,梅殷仍拥兵淮上,成祖逼迫公主咬破指头写成血书递交梅殷。梅殷收到血书之后恸哭不已,于是返回京城。
D.梅殷溺死的真相大白之后,成祖派遣官员为梅殷办理丧事,追封他为永新伯,并且封梅殷的两个儿子为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视山东学政,赐敕褒美,谓殷精通经史,堪为儒宗。当世皆荣之。
(2)都督同知许成发其事。帝怒,命法司治深、曦罪,斩之,籍其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曾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B.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C.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D.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老,古代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年岁大德望高的人担任,有时也用作老年人的尊称。
B.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其后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并承担缉捕盗贼等职责。
C.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D.先,古代用以尊称已故之人,如“先考”“先妣”分别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文中“先”指先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弱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变而退去。
B.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C.张曰韬积极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D.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洸的罪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
(2)既营之以重资,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而公顾屏弃田里, 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推毂贤德,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追谥”是人死之后为了追念其生前给人的种种影响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C.“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智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邹智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其中二人被罢免。
C.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也因此犯罪,被捕入狱。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⑵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