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良尝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时时从汉王。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亲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候,我属无患矣。”

汉十二年,高帝,后八年留侯卒,为文成侯。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悼惠王二十三年,是王公年次纪年法。我国古代还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
B.留候,侯是古代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留是张良受封之地。
C.崩,我国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D.谥,谥号,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倾尽家产,为韩报仇。因祖父和父亲在韩国做过五代丞相,韩国被秦灭后,张良拿出全部家财赏求刺客刺杀秦王,意欲为韩报仇。
B.张良慧眼识主,认定沛公。张良曾将学到的兵法与他人言说,别人皆不能明白其妙,而沛公却称好,并常用其策,于是张良就追随他。
C.张良运筹帷幄,籍此封侯。张良因身体多病,不曾亲自带兵,无战斗之功,凭借出谋划策,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获得了三万户的封邑。
D.张良机智敏锐,阻止谋反。在朝廷分封出现问题时,张良善于分析问题,抓住关键,提出合理建议,成功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谋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沛公略地下邳西,良遂属焉。
(2)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28 06:0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B.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C.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D.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小题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具食:吃饭的器具
B.于是信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地
C.坐法当斩    坐法:犯法判罪
D.乃韩信也    乃:竟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怒之下,最终离去。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把他推荐给汉王刘邦,汉王看出他有超众之才,任命他为治粟都尉。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认为不妥,最终汉王让韩信做了大将。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言文材料一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拨剑起舞。项伯亦拨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出入:进来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背叛
D.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鸟翅膀
【小题2】选好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张良出,要项伯B.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C.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D.距关,毋内诸侯
【小题3】自古云奸臣误国,项伯无疑是项羽集团中最大的奸臣,请结合材料,分析项伯做了哪些不该做的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论次其文 次:顺序B.孔子厄陈蔡 厄:遭受困厄
C.厥有国语 厥:他D.退而深惟曰 深惟:著述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乃喟然而叹曰    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③是余之罪也夫 ④夫《诗》《书》隐约者
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
【小题3】下列对此段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项梁至定陶,再破秦军,项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项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高陵君显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乃置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强秦攻赵,必举。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后项羽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杀宋义子。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将救巨鹿。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 楚 击 秦诸 将 皆 从 壁 上 观 楚 兵 无 不 以 一 当 十 呼 声 动 天 诸 侯 军 人 人 惴 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则及祸    疾:急速,赶快。
B.将戮力而攻秦  戮力:合力,尽力。
C.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  壁:设营驻守。
D.诸将皆慑服    慑服:因恐惧而屈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B.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C.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D.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兵/无不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诸侯军人人惴恐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词“冠军”位列于诸军之首,后来也指将军名号。文中“卿子冠军”是上将军宋义的尊号。
B.“甬道”指两旁有墙的驰道或通道,文中章邯专门修筑甬道为王离、涉间的军队输送粮食。
C.“社稷”旧时指国家。“社”为谷神,“稷”为土神,“社稷之臣”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D.古代帝王外出止宿时以车为屏藩,使辕相对为门,称“辕门”。后来用它指代军营之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注释:①釐(xī):胙肉,祭过神的福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小题1】下列每组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书闻于郡中    乃以秦王
B.冯敬之属尽之 争宠而心其能
C.闻长沙湿 故论而易行
D.贾生具道所以然之状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才: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设秀才科,后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称呼,文中指优异的才能。
B.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超迁:越级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也有作降职远调的。古代表示官职提升的还有“擢”“陟”“除”等。
D.改正朔:改用新的历法。正朔即正月初一。夏商周以来,每更换一个朝代,也相应地改变一次历法,故有“夏历”“周历”之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十几岁时就因能诗善文闻名当地。为官之初,曾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也深得皇上的赏识,一度被破格提拔。
B.贾谊奉命制定新的法令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遭到朝中绛侯灌婴等人的诽谤,说他年轻学浅,总想擅权弄事。
C.贾谊被从长沙召回,当时皇上正在虔诚地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便详细地说明,使文帝夜半前席。
D.贾谊多次上奏疏给皇上,反对分封,陈述有的诸侯封地太多,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否则将兴起灾难。
【小题4】把《史记选读》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2)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