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曹钦之反也,击贤东朝房,逼草奏释己罪。赖王翱救,乃免。门达方用事,锦衣官校恣横为剧患。贤累请禁止,帝召达诫谕之。达怙宠益骄,贤乘间复具陈达罪,帝复召戒达。达衔次骨,因袁彬狱陷贤,贤几不免。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五月大雨雹,大风飘瓦,拔郊坛树。贤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成化二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魏晋以后称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贤才华横溢。考中乡试第一,所献上的端正国家根本的十条策略,也被皇帝认可,命令他抄写好放置在身边,以备随时审阅。
B.李贤关爱百姓。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请求朝廷能废除一切征敛。.
C.李贤刚直不阿。当石亨、曹吉祥当权,李贤虽有顾忌但他仍能从容回答皇上的提问,对石亨等人起了很大的抑制作用。
D.李贤曾两次遭遇危险。曹钦谋反时,逼他起草奏章开释自己的罪行;门达因李贤进谏而借袁彬的案件陷害他,李贤几乎不免于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
(2)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31 08:06: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亡何,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大臣不能协赞大计,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橞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B.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C.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D.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左右莫得闻/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在,即“行在所”,亦称“行所”,古代封建帝王所在的地方称为“行在”。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
B.监国,古时君王外出,太子留守,代行处理国政,谓之监国。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也称监国。
C.牢醴,古代祭祀用的牲品和美酒;牢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具备曰太牢,羊、豕各一曰少牢。
D.午门,帝王宫城的正门,因其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专为皇帝“廷杖”罪臣之地。北京紫禁城正门也叫午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原吉长于治事,不辞辛苦。理户部时,尽心筹划,保证了国家各项开支;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处理诸多事务,忙而不乱,秩序井然,令人肃然起敬。
B.夏原吉体恤百姓,勤于进言。北京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奏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复请后,皇上下令推行,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C.夏原吉以国为重,颇得器重。三殿灾,言官与大臣互相指责,皇上大怒,原吉独揽过失,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常被委以重任,并获皇帝当众称赞。
D.夏原吉宅心仁厚,勇于担当。唐赛儿谋反被平定后,原吉奏请皇上宽免三千多胁从者谷王橞反叛,原吉以全家百条人命担保,解除皇帝疑心,平息此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2) 原吉独奏大臣不能协赞大计,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耿裕,字好问。景泰五年进士。历国子司业、祭酒。侯伯年幼者皆肄业中,裕采古诸侯、贵戚言行可法者为书授之,帝闻而称善。大学士万安与裕不协,而李孜省私其同乡李裕,欲使代裕,相与谋中之。坐以事,夺裕俸。言官复交劾,宥之。裕入谢,既出,帝怒曰:“吾再宽裕罪,当再谢。今一谢,以夺俸故,意鞅鞅耶?”孜省等因而倾之,遂调南京礼部,而以李裕代。逾年,孝宗嗣位,转南京兵部参赞机务。

弘治改元,召拜礼部尚书。时公私侈靡,耗费日广。裕随事救正,因灾异条上时事及申理言官,先后陈言甚众,大要归于节俭。给事中郑宗仁疏节光禄供应,裕等请纳其奏。巡视光禄御史田渊以供费不足累行户,请借太仓银偿之。裕等言,疑有侵盗弊,请敕所司禁防,帝皆从之。南京守备中官请增奉先殿日供品物,裕等不可。帝方践阼,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帝乃留百八十二人余悉逐之。礼部公廨火,裕及侍郎倪岳、周经等请罪,被劾下狱。已,释之,停其俸。

初,撒马儿罕及土鲁番皆贡狮子,甘肃镇守太监傅德先图形以进,巡按御史陈瑶请却之。裕等乞从瑶请,而治德违诏罪,帝不从。后番使再至,留京师,频有宣召。裕等言:“番人不道,因朝贡许其自新。陛下优假其使,适遇倔强之时,彼将谓天朝畏之,益长桀骜。”帝即遣其使还。

寻代王恕为吏部尚书。御用监匠人李纶等以内降得官,裕言:“先有诏,文官不由臣部推举传乞除授者,参送法司按治。今除用纶等,不信前诏,不可。”给事中吕献等皆论奏,裕亦再疏争,终不听。裕为人坦夷谅直,谙习朝章。九年正月卒,年六十七。赠太保,谥文恪。

(节选自《明史·耿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帝乃留/百八十二人余悉逐之
B.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帝乃留百八十二人/余悉逐之
C.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帝乃留/百八十二人余悉逐之
D.斥番僧还本土/止留乳奴班丹等十五人/其后多潜匿京师/转相招引/斋醮复兴/言官以为言/裕等因力请驱斥/帝乃留百八十二人/余悉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文中指国子监,是古代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有的朝代还兼为最高学府。
B.改元,指帝王在位期间中途改换年号,如《〈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C.巡按,职官名,明朝诏命巡按御史到各地考核吏治,审理大案。
D.朝贡,古代外国或藩属国来朝觐君主并且敬献礼物。如“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裕与人不和,遭人中伤。大学士万安与耿裕不和,而李孜省又偏私自己同乡李裕,想让李裕代替耿裕担任尚书,于是万安与李孜省合谋中伤耿裕。
B.耿裕熟知国事,崇尚节俭。孝宗继位后,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十分奢靡,耗费一天天增加,耿裕就条陈上奏天下发生的灾祸以及蒙受冤屈的谏官等。
C.耿裕实事求是,敢于直谏。巡视光禄御史以费用不足请求用太仓银两补充,耿裕等疑有侵盗弊。南京守备中官请求增加奉先殿日供物品,耿裕上书请求皇上不能准许。
D.耿裕尊崇制度,坦率耿直。御用监匠人李纶等人因为是宫中直接下达的命令而担任了官职,耿裕认为这不符合之前朝廷的诏令,可惜皇帝不听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与谋中之。坐以事,夺裕俸。言官复交劾,宥之。
(2)陛下优假其使,适遇倔强之时,彼将谓天朝畏之,益长桀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儆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B.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C.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D.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是指每月的初一,望一般是指每月十五。类似还有“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是指每月三十号。
B.“宣德”“正统”都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刘彻。后世也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每部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尚书是正职,侍郎是副职,地位次于尚书。
D.诣阙,即“赴朝堂”或“赴京都”。阙是指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性质,可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祠庙阙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圭注重对百姓的教化。他在任清河知县时,曾经采用设立十三条教导和训诫,命令村民写在碑上并定期告诫的方式,来改变当地好盗墓和纵火的风俗。
B.李信圭能为民请命。他于宣德三年上书朝廷,陈述清河县人口稀少,因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已用尽,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农业发展的困难。
C.李信圭能体恤百姓疾苦。他曾因为宣德八年春天遇上歉收之年,出现老百姓只能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的灾情,而请求朝廷免去沐阳县百姓相助役夫的差役。
D.李信圭深受清河县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应当地百姓请求,朝廷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在他死后,清河县百姓还为他立祠祭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2)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涟,字文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举廉吏第一,户科给事中,转兵科右给事中。四十八年,神宗疾,不食且半月,皇太子未得见。涟偕诸给事、御史走谒大学士方从哲,御史左光斗趣从哲问安。从哲曰:“帝讳疾。即问,左右不敢传。”涟曰:“昔文潞公问宋仁宗疾,内侍不肯言。潞公曰:‘天子起居,汝曹不令宰相知,将毋有他志,速下中书行法。’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越二日,从哲始率廷臣入问。及帝疾亟,太子尚踌躇宫门外。涟、光斗遣人语东宫伴读王安:“帝疾甚,不召太子,非帝意。当力请入侍,尝药视膳,薄暮始还。”太子深纳之。

八月丙午朔,光宗嗣位。越四日,不。都人喧言郑贵妃进美姬八人,又使中官崔文升投以利剂,帝一昼夜三四十起。是时贵妃据乾清宫,与帝所宠李选侍相结。而帝果趣礼部封贵妃为皇太后。涟遂劾崔文升用药无状,请推问之。且曰:“外廷流言,谓陛下兴居无节,侍御蛊惑。必文升籍口以掩其用药之奸,罪不容死。至贵妃封号,尤乖典常。尊以嫡母,若大行皇后何?尊以生母,若本生太后何?请亟寝前命。”疏上,越三日,帝召见大臣。众谓涟疏忤旨,必廷杖,嘱从哲为解。从哲劝涟引罪,涟抗声曰:“死即死耳,涟何罪?”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九月乙亥朔,昧爽,帝崩。熹宗即位。

天启二年,擢太常少卿。明年冬,拜左金都御史。又明年春,进左副都御史。是时魏忠贤已用事,群小附之,惮众正盈朝,不敢大肆。涟益与左光斗、魏大中辈激扬讽议,务植善类,抑憸邪。忠贤及其党衔次骨,遂兴汪文言狱,将罗织诸人。事虽获解,然正人势日危。涟遂抗疏劾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忠贤初闻疏,惧甚。遂令魏广微调旨切责涟。涟愈愤,拟对仗复劾之。忠贤诇知,遏帝不御朝者三日。自是,忠贤日谋杀涟。五年,其党大理丞徐大化劾涟、光斗党同伐异,招权纳贿,命逮文言下狱鞠之。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坐涟赃二万,遂逮涟。比下诏狱,显纯酷法拷讯,体无完肤。其年七月遂于夜中毙之,年五十四。

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崇祯初,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烈。

(《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B.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C.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D.及入/帝温言/久之数目涟/语外廷毋信流言/遂逐文升/停封太后/命再召大臣皆及涟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古代官职任免常用语。“拜”指授予官职,“擢”“进”都指提升官职,“转”则指转任、调动官职。
B.“不豫”,避讳语,天子有病称“不豫”,后也泛称尊长有疾。“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
C.“乙亥朔”,指乙亥日拂晓时分。“乙亥”,是农历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朔”则指月亮出来,黎明之时。
D.“崇祯”,年号名。“神宗”“光宗”,庙号名。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庙号则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涟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被推举为廉吏第一,因阉党陷害而被征收莫须有的赃款时,甚至连卖菜的、帮佣的下层人都为他捐助。
B.杨涟见识过人,敢作敢为。神宗病危,他批评方从哲没有及时作为,力主太子入朝进宫服侍皇帝;光宗时,他洞悉宫廷危机,上疏直陈其过失。
C.杨涟忠心耿耿,嫉恶如仇。面对混乱的朝政,他先后与得势的郑贵妃、魏忠贤等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粉碎贵妃阴谋,也使魏忠贤心生恐惧。
D.杨涟正气凛然,为后世敬仰。为弘扬正气,他和左光斗等人联合遏制阉党,虽因党同伐异之罪而入狱,含冤致死,却最终在崇祯皇帝时昭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日三问,不必见,亦不必上知,第令宫中知廷臣在,事自济。
(2)许显纯严鞠文言,使引涟纳熊廷弼贿,文言至死不承,显纯乃自为狱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谥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②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