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若。清河张君梦得,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焉?士生于世, 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胜景
B.盖有焉 讽:讽喻
C.而风何焉 与:结交,亲附
D.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所以:……的原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与海若   及时遣归
B.周瑜、陆逊所骋骛 臣壮也,犹不如人
C.将何而非快     处分兄意
D.流奔放肆大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B.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C.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D.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迁”指调动官职,“迁谪” 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B.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C.元丰: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我国纪年法还有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此外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写江流之胜,再点明筑亭始末及命名由来。这种从大处着眼的笔法,使行文不同凡响,也是览观胜景而“快哉”的需要。
B.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C.前人认为开篇“谪居”二字,引起全文议论,其中,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而无往不快的思想,颇含人生的哲理。
D.作者借物抒怀,旨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提倡士人远离尘世、退居归隐。
【小题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2 06:0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甲)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丙)

若夫六国之际,诸侯各有分地,而秦乃欲以力征,强服四海,不爱先王之遗,以为子孙之谋,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六国虽灭,而秦民之心已散矣。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匹夫特起之势,而非所以承祖宗之业以求其不失者也。

昔者尝闻之:周人兴数百年,而后至于文、武。文、武之际,三分天下而有其二,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故以文、武之贤,退而修德,以待其自溃。诚以为后稷、公刘、太王、王季勤劳不懈,而后能至于此。故其发之不可轻,而用之有时也。嗟夫!秦人累世之资,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苏辙《秦论》)

(注)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是周王朝夺取天下之前的几位贤君。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 衡量
B.一夫作难而七庙毁坏
C.不爱先王之遗黎  百姓
D.秦人累世之资  全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不可同年语矣 惑不从师
B.故秦之所以谋天下者 故今具道所以
C.周人兴数百年  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而竭力以争邻国之利     皆出于此乎
【小题3】用斜线“/”给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3处)
一用而不复惜其先王之泽已竭于取天下而尚欲求以为国亦已惑矣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然商之诸侯犹有所未服,纣之众,未可以不击而自解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小题1】苏辙,字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他的作品集《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瞻)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小题4】本文与《黄州快哉亭记》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气之小大     称:称赞
B.恐遂没 汩:迅速
C.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D.未能习吏事     通:普遍、全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辙生好为文,思至深   于水见黄河大且深
B.气可以养致  后知天下之巨富
C.虽无所不读,皆古人之陈迹 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
D.太尉才略冠天下 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
【小题3】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以秦汉时的古称“太尉”称呼韩琦,表达了对韩琦的一种崇敬之情。而“上”,体现了苏辙对韩琦彬彬有礼的态度。
B.苏辙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C.苏辙认为养气有两个途径:内心修养和外在阅历。关于内心修养,举了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例子,这也是他在本文重点强调的。
D.苏辙在文中颂扬韩琦在内政、领兵方面的卓越才干,是为了表明欲见之意,这也是他写信的的主要目的。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2)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句读之不知,或者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yǔ):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小题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
【小题2】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小题3】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小题4】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小题5】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小题6】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

同类题5

(六)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栾城集》)
(注)①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小题1】苏辙,字 ;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 》。
【小题2】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
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
【小题3】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请给文中第②段的画线句断句,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小题5】第③段作者写“客醉而歌”的真正意图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