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06 01:0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一)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节选

(二)黄生

后黄生妻卒,生遂入山不归。是时,牡丹已大如臂。生每指之曰:“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二女笑曰:“君勿忘之。”后十馀年,忽病。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谓道士曰:“他日牡丹下有赤芽怒生1,一放五叶者,即我也。”遂不复言。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三年,高数尺,大拱把2,但不花。老道士死,其弟子不知爱惜,斫去之。白牡丹亦惟悴死;无何,耐冬亦死。

异史氏曰:“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3,而人以魂寄4,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5,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

——节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之《香玉》

注释:1怒生:茁壮地生出。怒,形容生气勃勃。

2拱把:指树干盈握。

3花以鬼从:指香玉死后为"花之鬼",仍然相从黄生。

4人以魂寄:指黄生死后魂灵依附于香玉之侧。寄,依附。

5一去而两殉之:一去,指黄生死后所生成的不花牡丹,被道士弟子斫去。两殉之,指牡丹和耐冬相继死去,像是殉情而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B.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C.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D.子舆之归家/即卒/次年/果有肥芽突出/叶如其数/道士以为异/益灌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儒家的经书。
C.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
D.结发:文中指成婚。古礼,新人成婚时行并坐束发合髻之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采用了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统摄全篇,营造哀怨缠绵的气氛,引起下文诗中采用了托物起兴的手法,借飞禽的离散相依,暗示了焦、刘两人婚姻的破裂,给全诗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
B.从选文看,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的根源是焦仲卿对母亲的言听计从。
C.仲卿、兰芝二人凄楚话别时,兰芝赠物于仲卿,赠物之美,衬托了兰芝的才德,也表现其对仲卿的挚爱之情。
D.从刘兰芝这段“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具有勤劳善良、孝顺婆婆、忠于爱情等优秀品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2)其子至,对之而哀。生笑曰:“此我生期,非死期也,何哀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平元襄王萧伟,字文达。幼清警好学,起家晋安镇北法曹行参军府。高祖为雍州,虑天下将乱,求迎伟及始兴王檐来襄阳。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义师起,南康王承制,板为冠军将军,留行雍州州府事。义师发后,州内储备及人皆虚竭。魏兴兴太守颜僧都并据郡不受命,举兵将袭雍州,伟遣兵于始平郡待师仁等,要击大破之,州境以安。天监元年,封建安郡王,食邑二千户,给鼓吹一部。十五年,生母陈太妃寝疾,伟及临川王宏侍疾,并衣不解带。及太妃,毁顿过礼,水浆不入口累日,高祖每临幸譬抑之。伟虽奉诏,而毁瘠殆不胜丧。十七年,高祖以建安土瘠,改封南平郡王,邑户如故。五年,薨,时年五十八。诏敛以衮冕,给东园秘器。伟少好学,笃诚通恕,趋贤重士,常如不及。由是四方游士,当世知名者,莫不毕至。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而性多恩惠,尤愍穷乏。常遣腹心左右,历访间里人士,其有贫困吉凶不举者,即遣赡恤之。太原王曼颖卒,家贫无以殡敛,友人江革往哭之,其妻儿对革号诉。革曰:“建安王当知,必为营理。”言未讫而伟使至,给其丧事,得周济焉。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晚年崇信佛理,尤精玄学,著《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锤并名精解,而不能屈。

(选自《梁书·列传第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B.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C.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D.天监初/赐伟为第/伟又加穿筑/增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每与宾客游其中/命从事中郎萧子范为之记/梁世藩邸之盛/无以过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中国古代君主封赐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亦称“采邑”。
B.薨,古代诸侯或大官的死称“薨”,太妃死亡也可称“薨”。
C.衮冕,是古代帝王及三公穿戴的绘有龙纹的礼服和礼帽。
D.玄学,盛行于魏晋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一种学术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伟遭遇袭击,巧设伏击。裴师仁、颜僧都发兵袭击雍州,萧伟派兵在始平郡伏击,拦腰截击打败他们,雍州境内才得以安定。
B.萧伟侍奉母亲,极尽孝道。萧伟母亲病重,萧伟衣不解带侍候她,母亲去世后,萧伟哀伤过度,多日水米不进,高祖时常前往开导抚慰他。
C.萧伟礼待贤士,受到拥护。萧伟接近贤才重用士人,还常常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当时许多游士、有名之人,都到他家里去拜访他。
D.萧伟关爱穷人,尽力赈济。太原王曼颖去世,家中贫困无法安葬,友人江革向萧伟求助,萧伟派使者前来,帮助王曼颖家办理了丧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闻已入沔,高祖欣然谓佐吏曰:“吾无忧矣。”
(2)每祁寒积雪,则遣人载樵米,随乏绝者即赋给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十三岁,制举之业成。熙宁三年试应,既中秘阁选,廷对入等矣,会王安石恶孔文仲策,迁怒罢其科,遂不得第。以荫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安石知不附己,命权盐铁判官,历提点京西、河北、京东刑狱。元丰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还,拜中书舍人。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哲宗莅政,翰林缺学士,章惇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仍兼侍读。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然惇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言不已。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讣未至,帝犹即其从弟景臻问安否。元符末,追复龙图阁学士。

(选自《宋史·钱勰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B.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C.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D.奉使吊高丽/外意颇谓/欲结之以北伐/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古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制举科”,简称“制举”。
B.御史是古代的官名。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和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河北,文中泛指黄河以北地区,也称河内。《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的“河内”即此义。
D.从弟指堂房亲属。从兄,是伯父、叔父之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从弟,是伯父、叔父之子中比自己年幼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勰少年聪慧,为官有见识。他五岁时每天能背诵一千字,十三岁时完成了以制科取士的学业。他创建的登记值班的簿册,受到神宗的赏识。
B.钱勰深受重用,不依附权臣。皇上曾要任他以清要官,也曾在制定官制时因他守孝而给他预留职位。王安石想让钱勰依附他,被钱勰婉言谢绝。
C.钱勰清正廉洁,能坚持原则。他奉命出使高丽,凡是不应有的馈赠一概不接受。追来赠送金银器的官吏哭着让他接受,他最终也未违初衷。
D.钱勰为官机敏,处事很干练。在任开封府知府时,面对多达七百件的诉状,他从速决断,逐件审理,有要求复审的就复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2)“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骞,建元中为。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汊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匈奴西边小国也。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鸟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摘编自《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B.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C.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D.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刘彻首创,“建元”就是汉武帝开国后采用的第一个年号。
B.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C.节,又称“符节”“节杖”。古代大臣出使时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如冯唐便能“持节云中”。
D.外臣,古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也可指藩属、属国,文中即是指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部落或政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忠于汉朝,坚贞不屈。他主动响应汉朝招募,在出使联络月氏途中被匈奴扣留十多年,匈奴为他娶妻生子,但他始终不忘故国,-直持有汉朝的符节。
B.张骞机智勇敢,完成使命。趁看管放松之机,他逃出甸奴后到达大宛,又在大宛、康居的帮助下辗转来到月氏,把汉朝的意图告知月氏,可惜月氏已无意报仇。
C.张骞历尽艰险,坚韧顽强。他穿过匈奴控制区去联络月氏,往返途中两次被匈奴扣留,危急穷困时靠亲自射猎禽兽为食,出发时百余人,最终只有两人回到汉朝。
D.张骞富有远见,颇受信任。他向汉武帝提出联络乌孙、大夏等国牵制匈奴削弱其实力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后,汉朝派张骞多带副使广泛联络西域各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
(2)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