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C.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小题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河南,古代“河”专指黄河,如同“江”专指长江,河南为黄河以南地区。
B.古代乘车,尊者在右,御者在中,一人在左陪坐担任警卫,称“参乘”或“车左”。
C.籍,项羽,名籍;在与人交谈时,古人常用字谦称自己,义同“我”。
D.北向,即向北,“北向坐”就是坐南方面向北方;在座次安排上,南方位是卑位。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初到鸿门,以巧言迷惑项羽:双方有着一致的目标,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作战,可是却有小人使双方产生嫌隙。
B.项羽对沛公的巧言自辩,由于英雄的惺惺相惜心理,并且项羽也不想和沛公公然对敌,就邀请沛公入座饮酒。
C.项羽安排沛公的座次,明显看轻沛公,沛公安然入座,只想保全自己。
D.樊哙指责项羽不遵约定,误会沛公的诚心,这一番指责让项羽无言以对。
【小题4】翻译画线句子
(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9 12:22:0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小题1】文中画框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B.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C.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D.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C.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侯、伯、子、男。
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在峣山下的秦将想要反叛秦王朝,但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因此沛公授意张良带兵攻击秦军,取得大胜。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
窦婴字王孙,孝文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也。喜宾客。孝文时为吴相,病免。孝景即位,为詹事。
帝弟梁孝王,母窦太后爱之。孝王朝,因燕昆弟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无如婴贤,召入见,固让,称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婴言爰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破,封为魏其侯。游士宾客争归之。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列侯莫敢与亢礼。
四年,立栗太子,以婴为傅。七年,栗太子废,婴争弗能得,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下数月,诸窦宾客辩士,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婴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争不能拔,又不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只加怼自明,扬主之过。有如两宫奭将军,则妻子无类矣。”婴然之,乃起,朝请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后言魏其。景帝曰:“太后岂以臣有爱相魏其者?魏其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节选《汉书· 窦田灌韩传》)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入见,固让   谢:推辞
B.诸窦宾客辩士   说:劝说
C.则妻子无类矣 妻子:男子的配偶
D.窦太后言魏其   数:多次
【小题2】下列各项对文中第二小节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
B.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
C.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
D.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上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王太后欢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兄:指的是父亲亲兄弟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即伯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父亲的侄子(即兄子/弟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是自己的堂兄(也称为堂哥)(即从父兄)。
B.宾客:汉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也称门客。
C.窦太后因为窦婴嫌弃自己的官职小所以就憎恨窦婴,最后,即使每逢节日,也不肯他入宫朝见。
D.窦婴担任大将军之后,不仅向皇帝举荐了退职在家的贤士,还把朝廷赏赐给它的金子让他的手下拿去使用。
【小题4】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以让邪?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成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牧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关中事引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伺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太史公曰: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及汉兴,依日月之末光,何谨守管龠。淮阴、黥布等皆以诛灭,而何之勋烂焉。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无害:无比,无人能胜。
B.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属:委任,托付。
C.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劳苦:使动用法,使……劳累。
D.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顾:但,却,反而。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B.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C.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D.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小题3】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书,文中指地理图册、支书档案。“律令”和“图书”是秦治理国家的重要资料。
B.关中,指嘉峪关以西地区,四面为天然地形屏障,战国后有“四塞之国”的说法。
C.昆弟,指哥哥和弟弟,后比喻亲密友好。“昆仲”“昆玉”,均为称人兄弟的敬辞。
D.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通晓法令,和刘邦交情深。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刘邦还是老百姓的H寸候,萧何多次凭借手中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也常常帮助他。
B.萧何有远见,做事有谋略。项羽带领诸侯火烧秦朝宫殷,刘邦之所以能详细了解天下的军事要冲、各地人口以及百姓疾苦情况,得力于萧何完整得到秦朝的图书档案。
C.萧何功劳很大,获得刘邦认可。刘邦和项羽在京县和索城间相持不下时,曾对萧何有所怀疑。萧伺采纳鲍生意见,派亲人到汉王营中效力,实为人质,终得保全。
D.萧何受到司马迁高度称赞。萧何在秦朝不受重用,只担任低级武将,追随刘邦后,依靠刘邦支持,得以建功封侯。韩信、黥布等人都被杀,萧何的功勋显得更加辉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第小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令可以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隔阂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敌人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怨望:怨恨情绪
D.必树吾墓上以梓:梓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卒伐之有大功源不深望流之远
B.今不用吾长笑于大方之家
C.我以死争之先王若亡郑而有益
D.令可以器将以有
【小题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昌者,沛人也。与从兄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周苛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周苛为客。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B.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C.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D.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兄:“从”的造字法是会意,即一人前走,一人后随;所以“从”有跟随之义。“从兄”说明周昌跟随兄长周苛追随汉高祖。
B.燕时:“燕”通“宴”,有宴会之义,引申为“娱乐”,又由此引申为“闲适、闲暇”之义;此处“燕时”即指闲暇休息之时。
C.期期:此为摹写周昌口吃情状;三国时魏将邓艾说话口吃,语称艾艾。后来人们连用“期期艾艾”来形容人说话口吃。
D.万岁之后:是用避讳的说法来称皇帝死后。君王为古代尊者,故君王之死常用避讳的说法,还如“崩”,指如山崩地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苛勇敢忠诚,临危不惧。荥阳保卫战,周苛临危受命,驻守荥阳。即使是城破被擒,他也拒降赴死。汉王因此封他儿子周成为侯。
B.周昌正直不阿,直言不讳。周昌入宫奏事,面对行为不检点的高帝,敢于直言骂高帝是历史上的昏君夏桀商纣,赢得高帝敬畏。
C.周昌性情耿直,不善言辞。在废太子一事上,周昌和高祖意见不一,虽然言语不畅,但仍据理力争,为此吕后对他感激不已。
D.周昌忠于职守,任劳任怨。高祖担心自己死后宠爱的赵王不能保全,就任命周昌辅佐赵王,周昌欣然应允,不负重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苛骂曰:“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亨周苛。
(2)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