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聊斋志异序

高珩

志而曰异,明其不同于常也。然而圣人曰:“君子以同而异。”何耶?其义广矣、大矣。夫圣人之言,虽多主于人事,而吾谓三才之理,六经之文,诸圣之义,可一以贯之。则谓异之为义,无不可也。夫人但知居仁由义,克己复礼,为人君子矣;而陟降而在帝左右,祷祝而感召风雷,乃近于巫祝之说者,何耶?神禹创铸九鼎,而山海一经,复垂万世,岂上古圣人而喜语怪乎?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吾人之所以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而《诺皋》《夷坚》,亦可与六经同功。荀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愿。
彼拘墟之上多疑者,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或曰:报应示戒可矣,妖邪不宜黜乎?曰:是也。然而天地大矣,无所不有;古今变矣,未可舟膠。人世不皆君子,阴曹反皆正人乎?且江河日下,人鬼颇同,不则幽冥之中,反是圣贤道场,日日唐虞三代,有是理乎?或又疑而且规之曰: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曰:是也。然子长列传,不厌滑稽;厄言寓言,蒙庄嚆矢。且二十一史果皆实录乎?仙人之议李郭也,固有遗憾久矣。而况勃窣文心,笔补造化不止生花,且同炼石。佳狐佳鬼之奇俊也,降福既以孔皆,人中大贤,犹有愧焉。是在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可也。
吾愿读书之士,揽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一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不然,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儒首。一字魂飞,心月之精灵冉冉;三生梦渺,牡丹之亭下依依。檀板动而忽来,桃茢遣而不去,君将为魍魉曹丘生,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紫霞道人高珩题

(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妖邪不宜黜乎 黜:消除、排斥
B.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 淑:善良、美好
C.而陟降而在帝左右    陟:晋升、进用
D.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 辞:推辞、拒绝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诺皋》、《夷坚》等言怪志异的作品也是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的。
B.作者认为要做一个“解人”,全面地理解圣人的话,而不是死抠字眼。
C.作者对一些“拘墟”之士的意见全面否定,提倡人人要做一个“解人”。
D.作者希望读书人读《聊斋志异》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要沉溺于鬼怪之玄谈中。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非其人,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而皆足以佐慝。
(2)异事,世固间有之矣,而竟驰想天外,幻迹人区,无乃为《齐谐》滥觞乎?
【小题4】文中提到的“解人”、“拘墟之士”和“痴人”对怪异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9 12:29: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觉,字莘老,高邮人。甫冠,从胡瑗受学。瑗之弟子千数,别其老成者为经社,觉年最少,俨然居其间,众皆推服。登进士第,调合肥主簿。岁旱,州课民捕蝗输之官,觉言:“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守悦,推其说下之他县。

王安石早与觉善,引用之。时吕惠卿用事,神宗询于觉,对曰:“惠卿即辩而有才,过于人数等,特以为利之故,屈身于安石,安石不悟,臣窃以为忧。”神宗曰:“朕亦疑之。”其后王、吕果交恶。

青苗法行,觉奏条其妄。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曰:“不意学士亦如此!”始有逐觉意。会曾公亮言畿县散常平钱,有追呼抑配之扰,安石因请遣觉行视虚实。觉既受命,复奏疏辞行。遂以觉为反覆,出知广德军,徙湖州。松江堤没,水为民患。觉易以石,高丈余,长百里,堤下化为良田。

徙福州。闽俗厚于婚丧,其费无艺。觉裁为中法,使资装无得过百千。令下,嫁娶以百数,葬埋之费亦率减什伍。连徙亳、扬、徐州。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问吏:“法何如?“曰:“死。“觉止诛其首,后遂为例。进吏部侍郎。擢御史中丞,数月,以疾请罢。哲宗遣使存劳,赐白金五百两。卒,年六十三。

觉有德量,为王安石所逐。安石退居钟山,觉枉驾道旧,为从容累夕;迨其死,又作文以诔,谈者称之。有《文集》、《奏议》六十卷,《春秋传》十五卷。

(节选自《宋史·孙觉传》,有删改)

(注)散常平钱:青苗钱。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B.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 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C.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东/使候诸门/不知其他/
D.徐多盗/捕得杀人者五/其一仅胜衣/疑而讯之/曰/我耕于野与甲/遇强以梃与我/半夜挟我於使候诸门/不知其他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文中指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
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神宗、哲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觉关心百姓。他在合肥任职时,反对官府不利民之政;他在湖州改造堤坝,为民谋利;他纠正福建婚丧的不良风俗, 有利百姓。
B.孙觉有见识。孙觉认为,吕惠卿能言善辩,有才华,因利益而屈身于王安石,王安石却不明白。后来事实证实了孙觉的看法。
C.孙觉得罪王安石,遭到驱逐。他对青苗法有看法,王安石得知后对他很不满,就指使曾公亮说下面青苗钱管理混乱,趁机把孙觉逐出京城。
D.孙觉有德行、度量。他早年与王安石交好,后被王安石贬斥,王安石退职后,他主动和王安石来往,王安石死后,他写文章悼念,被人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方艰食,难督以威。若以米易之,必尽力,是为除害而享利也。
②安石览之,怒,觉适以事诣中书,安石以语动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礼记·祭义》

【小题1】“是何言与,是何言与!”一句在甲、乙两段中重复出现,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文都采用了对话的形式来探讨孝的问题。
B.甲文侧重论述孝的作用,乙文认为孝有高下之分。
C.甲、乙文采用相同的修辞手法来强调各自观点,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D.甲文语势充沛、说理层层推进。乙文观点鲜明、言简意赅。
【小题3】曾子是否接受孔子的观点?结合甲乙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题4】曾子认为“大孝尊亲”,《孝经》也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谈谈你对此类观点的评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桑维翰论

王夫之

谋国而贻天下之大患,斯为天下之罪人,而有差等焉。祸在一时之天下,则一时之罪人,卢杞是也;祸及一代,则一代之罪人,李林甫是也;祸及万世,则万世之罪人,自生民以来,唯桑维翰当之。

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而知李从珂之浅软,无难摧拉,其计定矣。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于是而生民之肝脑,五帝三王之衣冠礼乐,驱以入于狂流。契丹弱,而女直乘之;女直弱,而蒙古乘之;贻祸无穷,人胥为夷。非敬瑭之始念也,维翰之也。

夫维翰起家文墨,为敬瑭书记,固唐教养之士人也,何仇于李氏,而必欲灭之?何德于敬瑭,而必欲戴之为天子?敬瑭而死于从珂之手。维翰自有余地以居。敬瑭之篡已成,己抑不能为知远而相因而起。其为喜祸之奸人,姑不足责;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乃力拒群言,决意以戴犬羊为君父也,吾不知其何心!终始重贵之廷,唯以曲媚契丹为一定不迁之策,使重贵糜天下以奉契丹。民财竭,民心解,帝昺厓山之祸,势所固然。毁夷夏之大防,为万世患;不仅重贵缧系,客死穹庐而已也。论者乃以亡国之罪归景延广,不亦诬乎?延广之不胜,特不幸耳;即其智小谋强,可用为咎,亦仅倾臬捩鸡徼幸之宗社,非有损于尧封禹甸之中原也。义问已昭,虽败犹荣。石氏之存亡,恶足论哉!

正名义于中夏者,延广也;事虽逆而名正者,安重荣也;存中国以授于宋者,刘知远也;于当日之俦辈而有取焉,则此三人可录也。自有生民以来,覆载不容之罪,维翰当之。胡文定传《春秋》而亟称其功,殆为秦桧之嚆矢与?

(注)①刘知远:初从石敬瑭起兵。石敬瑭称帝,封太原王。后契丹灭晋,其举兵反抗契丹,建立后汉。②石敬瑭:后晋高祖。后唐末,封河东节度使。后引契丹兵灭后唐,称臣于契丹,并割燕云十六州之地。③李从珂:后唐末帝。④重贵:即石重贵,石敬瑭之侄。石敬瑭死,嗣位为出帝,始终媚事契丹。后为契丹所俘。⑤景延广:石重贵时,主张不对契丹称臣,契丹举兵入侵,被俘自杀。⑥臬捩鸡:石敬瑭之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B.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C.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D.而维翰急请屈节以事契丹/敬瑭智劣/胆虚遽/以其策称臣割地/授予夺之权于夷狄/知远争之而不胜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即天的长子或嗣子,古人认为君主都是秉承上天旨意的,故称帝王为“天子”。
B.夷狄,是古代中原对四境那些未开化民族的统称,有东夷、北狄、西戎、南蛮之说。
C.宗社,即宗庙社稷。宗庙按礼制而设,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五庙,不可僭越。
D.“尸”,本义指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因其是主祭者,故“尸”有主持、主使之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桑维翰的罪过远超卢杞和李林甫。他出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中原失去屏障,让夷狄掌握了攻守主动。
B.桑维翰主张割地称臣,借契丹之力称帝;刘知远据理力争,认为不应背叛后唐,更不该割地丧权,但终未被采纳。
C.石重贵在位期间,桑维翰继续把曲意逢迎契丹作为确定不移的策略。王夫之认为南宋崖山之祸的根源就在于此。
D.古人将后晋亡国的责任归于景延广,但王夫之不以为然,反倒认为景延广有担当,辨夷夏,正名义,虽败犹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刘知远决策以劝石敬瑭之反,倚河山之险,恃士马之强。
(2)即使必欲石氏之成乎,抑可委之刘知远辈,而徐收必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