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 逸:散失
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C.未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敢引疾   ②臣敢上壁
B.①御制诗纪其事 ②日削月割,趋于亡
C.①四海好学能文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①去人爱思之  ②临清流赋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D.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2)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9 06:3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不敢引疾。
⑵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于是四海好学能文,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⑶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
⑷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⑸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绝,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书    逸:散失
B.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C.未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敢引疾 断其喉,尽其肉,
B.制御诗纪其事 醉则更相枕
C.四海好学能文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D.去人爱思之 觉起,起而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
⑵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夏县知县新城鲁君墓志铭并序

姚鼐

君讳九皋,字絮非,建昌府新城鲁氏也。大父讳宁,康熙庚午科举人,为内阁中书,考讳淮,岁贡生,为庐陵县学训导。

君为人行谊,谨于规矩,而工为文。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尝逾岭至建宁,谒朱梅崖,而受其为古文之法。于四方学者苟有闻,君必虚心就而求益。虽以鼐之陋,君尝渡江至怀宁,见鼐而有问焉。君古文虽本梅崖,而自傅以已之所得,持论尤中正。里居授其学于子弟及乡之隽才,又授于其甥陈用光,且使用光见鼐。盖新城数年中古文之学日盛矣,其源自君也。其为科举之文,不俗好,自以古文之法,推而用之。或以为不利场屋,君曰:“得失,命也。”

君竟以乾隆庚寅科得乡举,辛卯恩科成进士。归居十馀年,奉养祖母及父,因益力为学,而因事设方,以利其宗族闾里,虽贫而必致其财,虽劳而必其力。逮终养,乃出就官。是时鼐闻,寓书谏君,谓:“今时县令难为,而君儒者,违其材而用之,殆不可。”然君竟谒选,得山西夏县。县当驿道,又时值后藏中用兵,使驿往来日不绝。县旧分二十馀里,里以次出钱供役,谓之里差,吏因为利,民致大困。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君顾叹曰:“吾不能尽去里差,是吾也!”其见民,煦煦然告以义理所当从及去,不作长官威厉之状,民亦欣然听其教。于是县号为治,上吏亦绝重君矣。鼐闻,乃自咎前者知君之浅,固不能尽君才也。然君亦以积劳致疾,在县凡两期,以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卒于官,年六十三。

某年月日,嗣光及君甥用光,皆以书来乞鼐铭。铭曰:

孰谓儒者不可以理繁庶?孰谓学古不可为今世语?美哉鲁君!其行企矩,其文蹈雅。卒置德在夏,而士兴其庭宇。其生也有令誉,其亡也有传绪,其葬也于是野。

(选自《姚鼐文选》,有删节)

(注)①后藏:西藏旧分四部:康、卫、藏、阿里。清代康与卫并称前藏,藏与阿里合称后藏。②里:指居民居住的单位。一里,周代为二十五家,后世所居家数不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为人行谊 敦:注重
B.不俗好     徇:曲从
C.虽劳而必其力 致:获得
D.是吾也     恨:遗憾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九皋曾经到建宁拜谒朱梅崖,向朱梅崖学习古文之法。他也曾经渡江到怀宁,进见作者并向他请教。天下学者,只要听说过其名声,鲁九皋一定会前往求教。
B.鲁九皋将自己平生所学教授给族中年轻后辈和乡里才智出众的人,又教授给外甥陈用光。作者认为新城在数年间古文日益兴盛,大概是因为鲁九皋吧。
C.鲁九皋虽然考中举人,但是却因奉养祖母和父亲没有做官,一直等到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才去吏部请求任职,得到山西夏县知县的职位。
D.鲁九皋从来不在百姓面前使官威,总是和蔼可亲地用义理来教导百姓,因此,百姓很乐意听他教导,夏县也社会安定,但是上司却拒绝重用他。
【小题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观其言动恭饬有礼,而知其学之邃;读其文冲夷和易而有体,亦知其必为君子也。
(2)君自持既廉,又减其役之得已者,而重禁侵蠹,民大便之,而乐为役。
【小题4】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当时存在着哪些社会问题?请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之,汶水西流    阳:山的南面为阳
B.古时登山,东谷入    循:顺着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    烛:烛光
D.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回视日观西峰
B.级七千有余 阴,济水东流
C.绛皓驳色,皆若偻 顺流东也,舳舻千里
D.下有红光动摇承   哀吾生须臾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下列选项最合理的一项是
A.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从地理环境落笔,勾勒出泰山的轮廓。写泰山最高点是日观峰,为后文观日出埋下伏笔。
B.作者登上山巅,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山,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使作者壮怀激烈,意气风发。
C.结尾描绘泰山严冬景观,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写冰雪处与前文“大风扬积雪击面”呼应。
D.这篇文章剪裁极见功力,记述详略都与作者描写登山活动的对象主次、个人感受深浅密切相关。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⑵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小题6】《登泰山记》与下面的文段都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景象。请从“云海”“朝霞”中任选一种景物,从写作手法、景物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的狂叫——因为眼前竟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原来昨夜整夜暴风的工程,居然造了一片普遍的云海。除了日观峰与我们所在的玉皇顶以外,东西南北只是平铺着弥漫的云气,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的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那时候在这茫茫的云海中,我独自站在雾霭溟蒙的小岛上,发生了奇异的幻想——我躯体无限的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这巨人披着散发,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东方有的是瑰丽荣华的色彩,东方有的是伟大普照的光明,出现了,到了,在这里了……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

(节选自徐志摩《泰山日出》,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