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怨灵修之浩荡兮:我怨恨君王的权利很浩大呀。
C.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了又采,薇菜冒出了地面。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竟会变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0 11:27: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C.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最高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划。
D.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从汉朝开始太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儿女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言语段划线句子:
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
(2)课内文言文《师说》中句子: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论语》读本中句子: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辽阳率宾县。公鼎幼庄愿,长而好学。咸雍十年,登进士第,调沈州观察判官。时辽东雨水伤稼,北枢密院大发濒河丁壮以完堤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独曰:“边障甫宁,大兴役事,非利国便农之道。”乃奏其事。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乡令,省徭役,务农桑,建孔子庙学,部民服化。累迁兴国军节度副使。

时有隶鹰坊者,以罗毕为名,扰害田里。岁久,民不堪。公鼎言于上,即命禁戢。会公鼎造朝,大臣谕上嘉纳之意,公鼎曰:“一郡获安,诚为大幸;他郡如此者众,愿均其赐于天下。”从之。徙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车驾如春水,贵主例为假贷,公鼎曰:“岂可辍官用,徇人情?”拒之。颇闻怨詈语,曰:“此吾职,不敢废也。”俄拜大理卿,多所平反。

天祚即位,历长宁军节度使、南京副留守,改东京户部使。时盗杀留守萧保先,始利其财,因而倡乱。民亦互生猜忌,家自为斗。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拜中京留守,赐贞亮功臣,乘传赴官。时盗贼充斥,有遇公鼎于路者,即叩马乞自新。公鼎给以符约,俾还业,闻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肃。天祚闻之,加赐保节功臣。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公鼎累表乞归,不许。会奴贼张撤八率无赖啸聚,公鼎欲击而势有不能。叹曰:“吾欲谢事久矣。为世故所牵,不幸至此。岂命也夫!”因忧愤成疾。保大元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辽史·大公鼎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B.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C.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D.公鼎单骑行郡/陈以祸福/众皆投兵而拜曰/是不欺我/敢弗听命/安辑如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B.“疏”中国古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章、奏议,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所用的文书的统称。
C.“旬日”指十天,有时也指时间不长。古代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为十天,分别为上旬、中旬、下旬。
D.“乞归”指请求辞职回乡,类似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致仕”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公鼎心怀大局,思虑周全。有关官员正紧张地执行北枢密院征发沿河劳力修固堤防的命令时,大公鼎却认为此时修固堤防之事不宜做。
B.大公鼎体恤百姓,务于教化。他在担任良乡令期间,减少徭役,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孔子庙和学校,提倡教化,百姓都顺服他。
C.大公鼎为官耿直,敢于进谏。皇帝下令禁止属于鹰坊的人以张网捕鸟为名而扰乱妨害农业生产,这是皇帝采纳了大公鼎意见的结果。
D.大公鼎擅长安民定乱,深得民心。他在担任东京户部使一职时,盗贼横行,但公鼎处置得当,民生安定。其中有人路上遇到公鼎,主动在马前叩首请求改过自新。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从之,罢役,水亦不为灾。濒河千里,人莫不悦。
(2)时人心反侧,公鼎虑生变,请布恩惠以安之,为之肆赦。

同类题3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B.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C.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D.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小题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即妻父,且鞮侯单于称当时汉天子“丈人”,缘于汉朝和匈奴世代通婚,实为姻亲关系。
B.“衡少善著文,游于三辅”中,“三辅”是指汉朝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中,“为寿”是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在辛弃疾笔下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诗中作者自比廉颇,表达北伐抗敌的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小题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表现了他不计私怨、以国家为重的品质。
B.在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于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C.燕用栗腹之计击赵,却被廉颇打败,割让五城求和;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
D.廉颇虽然接受了楚国请他为楚将的请求,但他认为楚国士兵的素质不如赵国,因此没有取得战功。
【小题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良淳,字景程,大宗子恭宪王之后,丞相赵汝愚曾孙也。累世以学行名,贤宗子。良淳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考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杰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良淳知安吉州。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文天祥去平江,溃兵四出剽掠,良淳捕斩数人,枭首市中,兵稍戢。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先是,朝廷遣将昊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闽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B.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D.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贤宗子”中的“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B.“以荫为泰宁主簿”中的“荫”指子孙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循例受封、得官。
C.“考举及格”中的“举”,即举人,在此指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的贤才。
D.“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中的“太守”指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宋代称知州。在此赵良淳沿袭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良淳品学操守精良,为政干练。他身为丞相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凭学问成名,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为官不曾求人举荐。
B.赵良淳任分宁知县力革俗弊,施行教化。他对忠厚孝敬的人极为尊敬,为百姓树立典范;对来骜不驯的坏人,就绳之以法,习俗因而稍有改变。
C.赵良淳任知州时守御有方,以德化人。当时发生灾荒,盗贼蜂起,他不以武力弹压,而是令僚属晓以大义,让盗匪扔下武器离开。
D.赵良淳面临危难不贪生怕死,而是舍生取义。在安吉保卫战中,由于他用人不当,以致元兵攻破南门,良淳不得已让士兵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投缳自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知州李庚遁,百事隳废,良淳至,日与僚史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2)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