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宋,怀庆青华镇人,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时座上有健啖客貌其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既同寝,夜半,客曰:“吾去矣!”言讫不见。子灿见窗户皆闭,惊问信之。信之曰:“客初至,不冠不袜,以蓝手巾裹头,足缠白布,大铁椎外,一物无所持,而腰多白金。吾与将军俱不敢问也。”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一日,辞宋将军曰:“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吾去矣!”将军强留之,乃曰:“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宋将军欣然曰:“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客曰:“止!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宋将军故自负,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客不得已,与偕行。将至斗处,送将军登空堡上,曰:“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

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客驰下,吹在蹙篥数声。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众贼环而进,客奋椎左右击,人马仆地,杀三十许人。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忽闻客大呼曰:“吾去矣。”尘滚滚东向驰去。后遂不复至。

魏禧论曰:子房得力士,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大铁椎其人与?天生异人,必有所用之。予读陈同甫《中兴遗传》,豪俊侠烈魁奇之士,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又何多也?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子灿遇大铁椎为壬寅岁,视其貌当年三十,然则大铁椎今四十耳。子灿又尝见其写市物帖子,甚工楷书也。

(节选自《魏叔子文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迭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B.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C.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D.时座上有健啖客/貌甚寝/右胁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饮食拱揖不暂去/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以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在汉代为豫州,古称“中州”“中原”。唐设“河南道”,管辖今天的河南、山东等省的黄河以南地区。
B.鸡鸣,十二时辰制,常指天明之前,是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与四更、四鼓、子夜相对应,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相当于现在的凌晨1~3时。
C.壬寅,中国历法上的干支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D.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铁椎形象怪异,沉默寡言。他相貌丑陋,饭量很大,持兵器大铁椎,人们对他知之甚少,他很少与人交谈,连名字和籍贯都不说。
B.大铁椎有知人之明,坦诚豪爽。他要离开宋将军时表示,初闻宋将军的大名,认为宋将军乃当世豪杰,现在觉得不能同干一番事业,就此离去。
C.大铁椎不拘小节,神秘莫测。他不戴帽子不穿袜子,还带了大量钱财;杀贼之后,因怕宋将军强留,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
D.大铁椎勇猛过人,所向披靡。旷野决斗,面对一拥而至的一百多个敌人,他奋力挥椎,左右猛击,杀三十多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力善射,长子灿七岁,少同学,故尝与过宋将军。
(2)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久居,祸且及汝。
(3)岂天之生才不必为人用与?抑用之自有时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0 10: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1】也。”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1】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2】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3】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小题1】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门迫起之 起:起用
B.比入试  比:等到
C.无贤愚戚疏 戚:亲近
D.已尽亡之矣 亡:死亡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无因及门也
C.为之具行李 为其同舍生所取
D.强之应诏 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小题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2)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小题6】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熙,字子雍,顺天宛平人。父崇简,明崇祯十六年进士。熙,顺治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召直南苑。译《大学衍义》,充日讲官,进讲称旨。累擢弘文院学士。时崇简方任国史院学士,上曰:“父子同官,古今所罕。以尔诚恪,特加此恩。”十八年正月,上大渐,召熙至养心殿撰遗诏,熙伏地饮泣,笔不能下,上谕勉抑哀痛,即御榻前先草第一条以进。寻奏移乾清门撰拟,进呈者三,皆报可。是夕上崩,圣祖嗣位,熙改兼弘文院学士。康熙五年,迁左都御史,时三藩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擅署官吏,浸骄蹇,萌异志。子应熊,以尚主居京师,多聚奸人,散金钱,交通四方。熙首疏请裁兵减饷,上俱从之。七年夏,旱,金星昼见,诏求直言。熙疏言:“世祖章皇帝精勤图治,诸曹政务,皆经详定。数年来,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上命各部院条议,遵旧制,删繁例,凡数十事。十二年,调兵部。是年冬,三桂反,京师闻变,都城内外一夕火四起,皆应熊党为之也。明年三月,用熙言诛应熊。寻命熙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十七年,以父忧去。二十一年,即家拜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三藩既平,熙以和平宽大,宣上德意,与民休息。造次奏对,直陈无隐,上每倾听。三十一年,以疾累疏乞休,温旨慰留。四十年,诏许致仕,晋少傅。明年上元节,赐宴其家,遗官赍手敕存问。四十二年,卒,上命皇长子直郡王允褆、大学士马齐临丧,行拜奠礼,举哀酹酒,恩礼有加,谥文靖。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三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B.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C.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D.则例繁多/官吏奉行/任意轻重/请敕部院诸司详察现行事例/有因变法而滋弊者/悉遵旧制更正/其有从新例便者/亦条晰不得不然之故/裁定画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圣祖,帝王的先祖或皇帝庙号,多特指开国高祖。文中是庙号,指称清代的康熙皇帝。
C.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员的选用和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宜。
D.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我国传统节日,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熙德才兼备,得到皇帝赏识。他是顺治四年进士,做事忠诚勤恪,皇帝恩赐他父子同官。
B.王熙担当重任,拟写皇帝遗诏。他在皇帝病危时勉慰自己要抑制悲痛,完成撰拟诏书任务。
C.王熙屡次上疏,敢于直言进谏。他第一个请求裁兵减饷、约束藩王,并曾劝谏皇帝改革政务。
D.王熙审时度势,关注国计民生。他在三藩平定之后,建议施行和平宽大、休养生息的政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三藩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擅署官吏,浸骄蹇,萌异志。
(2)明年三月,用熙言诛应熊。寻命熙专管密本,汉臣与闻军机自熙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彦,云中人也。父迁,属葛荣之乱,徙家于幽。彦性勇果,善骑射。仕周,释褐左侍上士,后从陆通击陈将吴明彻于土州,破之。又击叛蛮,克仓塠、白杨二,并斩其渠帅。进平郢州贼帅樊志,以战功拜大都督。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慰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进位上开府,改封襄武县侯,拜魏郡太守。开皇初,授丹州刺史,进为公。后六岁,征为左武卫将军。平陈之役,以行军总管与新义公韩擒相继而进。军至南陵,贼屯据江岸,彦遣仪同樊子盖率精兵击破其栅,获船六百余艘。渡江,击南陵城,拔之,擒其守将许翼。进至新林,与擒合军。及陈平,赐物五千段,粟六千石,进位柱国,赐子宝安爵昌阳县公。高智慧等之作乱也,复以行军总管从杨素讨之,别解江州围。智慧余党往往屯聚,保投溪洞,彦水陆兼进,攻锦山、阳父、若、石壁四洞,悉平之,皆斩其渠帅。贼李陀拥众数千,据彭山,彦袭击破之,斩陀,传其首。又击徐州、宜丰二洞,悉平之。赐奴婢百余口。拜洪州总管,甚有治名。岁余,云州总管贺娄子干卒,上悼惜者久之,因谓侍臣曰:“榆林国之重镇,安得子干之辈乎?”后数日,上曰:“吾思可以镇榆林者,莫过杜彦。”于是征拜云州总管。突厥来寇,彦辄擒斩之,北夷畏惮,胡马不敢至塞。后数年,朝廷复追录前功,赐子宝虔爵承县公。十八年,辽东之役,以行军总管从汉王至营州。上以彦晓习军旅,令总统五十营事。及还,拜朔州总管。突厥复寇云州,上令杨素击走之,是后犹恐为边患,以彦素为突厥所惮,复拜云州总管。未几,以疾征还,卒,时年六十。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B.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C.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D.寻迁仪同/治隆山郡事/明年/拜陇州刺史/赐爵永安县伯/高祖为丞相/从韦孝宽/击尉迥/于相州/每战有功/赐物三千段/奴婢三十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褐”,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的意思是脱去简陋的衣服,换上华丽的衣服。
B.“栅”,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阻拦物,军营外围的栅栏,此处指的是军营的营寨。
C.“爵”,是君主国家贵族的封号,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D.“总管”,古代是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彦勇猛善战,多次攻陷敌人的营寨,斩杀敌军的将领,斩获对方的物资。
B.杜彦治理有方,被授予洪州总管一职后,把洪州治理得很好,很有名声。
C.杜彦深受信赖,原云州总管贺娄子干死后,皇上认为杜彦是镇守榆林的最佳人选。
D.杜彦威名远播,由他镇守云州,后来边塞一直安定,没有异族士兵敢来侵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迁,属葛荣之乱,徙家于幽。彦性勇果,善骑射。
(2)上悼惜者久之,因谓侍臣曰:“榆林国之重镇,安得子干之辈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是个“双面侠”

柯利尔·津萨贝尔

①上海是我中国之旅的第一站,她所呈现出来的力量和雄伟令我感到疑惑,惊奇甚至有点望而生畏。除了纽约,她是我平生见过的最宏伟的都市,处处充满着庄重的气息。那绝对是一个人造奇迹,它让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深深爱恋并肃然起敬。当我们行走于这雄伟的城市间,都市景观极度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可谓包罗万象,势不可挡。

②□一开始的时候,你还会觉得一种随波逐流的快感,但顷刻间你就会被一种放任离弃、格格不入的感觉笼罩着。你会发觉,城市生活让人感到身心疲惫,即使对于那些一开始兴致勃勃想要融入城市生活的人来说也不例外。在这种极度的刺激和兴奋状态下,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

③在城市里,每天都上演着戏剧性的相遇,让那些原本没有交集的各类社会群体有了交汇的一天。几乎在所有的大都市里,都同时包容了精英团体和弱势群体,腰缠万贯的富人和流离失所的穷人,满怀希望的人和垂头丧气的人,目标明确的人和漫无目的的人。形形色色的人不断地在城市进进出出,给她注入新鲜血液,添加全新的社会元素。有的人来此地追求他人的认可,有的则是寻求藏身之所。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却奉行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哲学。但毕竟他们身在“同一屋檐下”,经常会擦肩而过甚至有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而言,分歧在所难免,但是很多时候总能够求同存异,殊途同归。对于那些不是在城市里出生的群体而言,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很多时候意味着一种抉择:即不要带着家乡的习俗去生活,而要入乡随俗,学习城市的生活方式。

④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社会纽带也日益松动。随着小社群归属感的消逝,社会对于个体的约束也在渐渐削弱。人们开始不愿意和家人分享他和朋友在闲暇时的作为,他们的老师也不再是和家长最为亲密的人了——现在在我的国家就是这样的情况。那些流言蜚语曾经让人们循规蹈矩,埋头苦干,时刻铭记要服从权威,免于降职。而现在看来,它所起到的社会约束也已是微乎其微了。

⑤城市是神秘的,她在我们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里,城市的内涵总是超越了物质的意义。她成了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事件的化身。宗教运动赋予耶路撒冷圣城的神圣。索多玛(罪恶之城)在圣经时代就成为腐败罪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借用sodomy这个词来解释宗教中一些禁止的行为。在当今的以色列,我所居住的城市常被贬低成堕落颓废、不关心国家政治等等。更有甚者将其描绘成对以色列不忠诚的城市,当人们提及“特拉维夫人”的时候,他们指的是那种独善其身,无心国事的人。

⑥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稍许不同的城市影响吧,她们身上折射出一些举世共通的社会现象。全球的大城市都有着如下的标签:鱼龙混杂,优裕富奢;超荷,强大,浮华。所有这些共性也都映射在城市的居民身上,因而城市或许诠释着一种赤裸裸的“造钱式”生活,抑或是蕴含着放浪形骸的不羁与散漫。

⑦如果城市真的有性格,那么它只能被感知。但她的性格却是在人们反复的叙述中所表现出来的,表现在人们的倾诉中,表现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表现在文化中,无论是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那些关于城市的故事,塑造了并重塑着城市的个性,最近最为贴切的例子莫过于电视剧《欲望都市》了。但如果我们回顾古代,不难发现文学作品长久以来一直创造着大城市的性格,荷马所吟诵的特洛伊,维吉尔所刻画的古罗马,但丁所描绘的中世纪翡冷翠……

⑧城市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取决于每个人的心境。城市可能险象丛生,令人厌恶,但也可能启迪人心,寄托欲火,满载恐惧。正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城市是个不折不扣的“双面侠”。

【小题1】第②段末句“迷失自我”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自然风景是兼容并蓄的,而城市风光从本质上看显得有点排外,因而很容易让人产生疏远感。
②然而,与自然风景不同的是,城市并不包容每一个参观的游客。
③和大自然一样,城市的迷人风光为每一个人而敞开。
④城市的节奏,如同她快速跳动的脉搏,是在奔跑着的。
⑤城市作为人类伟大成就的标志,总是时刻炫耀着自己的卓越功绩。
A.⑤④①②③B.④③①②⑤C.⑤③②①④D.③①②⑤④
【小题3】简析第⑤段举了多则例子的用意。
【小题4】联系全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小题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上海是作者所见过的最宏伟的都市,因为它处处显示着卓越的功绩。
B.随着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力逐渐减弱。
C.在同一个城市里,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生活都怀有相同的憧憬和向往。
D.全球大城市的共性折射在居民身上,表现为一种超负荷的忙碌匆忙。
【小题6】在本文中,作者用“双面侠”一词来隐喻“城市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请根据文章内容,阐述你对 “双面”(即两面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