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与“不如因善遇之”中的“因”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
C.取与之必于时也D.余得遍观群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13 10:0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苏武书(节选)

汉李陵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休畅,幸甚幸甚。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边声四起。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辜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陵虽辜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努力自爱,时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荣休畅 通假字,同“闻”,名声
B.当大任 希望
C.刭身绝域之表  外,与“里”相对
D.谁复能屈身稽颡 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行礼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汉功臣不薄    则一生彘肩
B.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夫仁、义、智辩,三者非所以持国也
C.男儿生不成名  挟飞仙遨游
D.时北风 不如而厚遇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李陵给苏武的这一封信中,他向苏武表明心迹,极力说明自己投降匈奴之不得已,渲染了战场的悲壮,及将士们浴血奋战的惨相,两方兵力悬殊,援兵不至,导致兵败被俘。
B.李陵认为自己功大罪小,投降不死只是为了将来有机会再为汉朝建功,但武帝不加明查而诛其家族,使得他常常想要用死来洗刷羞辱。
C.李陵批评汉帝负德,表示自己此生无法建功扬名,不如死埋没在蛮夷之地,他不愿意再回到大汉朝廷,去面对刀笔吏的羞辱。
D.此文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处异域而念故土,兵寡而入众敌心脏,苏武持节荣归而己却寄人篱下,拉近了与读者的情感距离,获得了更多同情和理解,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小题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
【小题5】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2)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牢:监狱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绳索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C.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平明,汉军乃觉之
B.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其孰能讥之乎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运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