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

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瞏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醮词,主器则曰‘承宗’,分籓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竞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上。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

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籓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官,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B.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C.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D.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入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刚满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会试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
B.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 高兴,也原谅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5 12:01: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胡濙,字源洁,武进人。生而发白,弥月乃黑。建文二年举进士,授兵科给事中。永乐元年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仁宗即位,召为行在礼部侍郎。转太子宾客,兼南京国子祭酒。宣宗即位,仍迁礼部左侍郎。汉王反,与杨荣等赞亲征。事平,赉予甚厚。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尝曲宴濙及杨士奇、夏原吉、蹇义,曰:“海内无虞,卿等四人力也。”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与侍郎于谦合,中外始有固志。景帝即位,进太子太傅。王文恶林聪,文致其罪,欲杀之。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对曰:“老臣本无疾,闻欲杀林聪,殊惊悸耳。”聪由是得释。英宗复位,力疾入朝,遂求去。赐玺书、白金、楮币、袭衣,给驿,官其一子锦衣。濙历事六朝,垂六十年,中外称耆德。卒,年八十九。赠太保,谥忠安。濙节俭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能以身下人。
(选自《明史·胡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B.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C.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D.英宗即位/诏节冗费/濙因奏减上供物/又言军旗营求差遣/因而扰民/宜罢之/皆报可/正统九年/年七十/乞致仕/不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鼓,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四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又称四更,如林觉民《与妻书》中的“辛亥三月廿六夜四鼓”。
B.祭酒,古代宴飨时尊长者酹酒祭神的礼仪,后发展为官名;国子祭酒,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
C.北狩,一是指到北方狩猎;二是借指向北进军;三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文中采用的是第三个义项。
D.中外在文中是朝廷内外或中央与地方的意思,此外,该词还有“内心和外表”“中国和外国”等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濙忠于朝廷。他曾上书太子监国七事,据实陈奏;英宗北狩时,他反对南迁,与于谦联合在一起,使朝廷内外有了坚定的心志。
B.胡濙备受器重。皇帝曾派他暗访建文帝的情况;太子监国时,汉王制造谣言诽谤太子,皇帝又派他查访此事;皇帝曾设宫中私宴宴请胡濙等人。
C.胡濙德高望重。他年高德劭深受朝臣称赞,包括皇帝在内都对他敬重有加,他的一句话就救了被王文污蔑而将要被杀的林聪的性命。
D.胡濙屡任要职。他在将近六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曾担任过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礼部左侍郎、太子太傅、太保等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国用渐广,濙虑度支不足。蠲租诏下,辄沮格。
(2)濙不肯署,遂称疾,数日不朝。帝使兴安问疾。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阼,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C.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D.践阼,阼,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阼阶。践阼,走上阼阶主位。比喻登上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百姓得以保全。
B.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C.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樊莹为人真诚,注重言传身教。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田间,以此来告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去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①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绁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②,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③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 日 送 月 俸 至 命 量 之 则 溢 原 数 较 他 司 亦 然 因 悟 仓 吏缺 粮 之 由 将 具 实 以 闻 众 惧 请 于 继 宗 愿 捐 俸 代 偿 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改)

(注)①里老:里正,古代乡官司。②司礼:即司礼监,官署名。③廨(xiè):官吏办公的地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猜捧代偿/
B.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C.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D.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科举时代通过殿试的人叫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进士及第的前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
B.刑部是封建时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长官为刑部尚书。其他五部为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
C.中官,即宦官,通称太监,是古代被阉割后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男性官员,宦官本为内廷官,不能干预朝政,但历史上也有宦官专权的事情。
D.乡试是选拔人才的考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因在秋天的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乡试考中的叫贡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尊师重教,成效突出。任嘉兴知府时,他大力兴办地方学校,要求八岁的孩子都要入学,对学官以礼相待,形成了教师学者竞相劝勉、文化教育繁荣兴盛的局面。
B.杨继宗为民说话,得罪权贵。御史孔儒清查军队,却把多位里老杖死,杨继宗张贴告示,惹怒孔儒,杨继宗又当面指出孔儒越职行事,让孔儒非常恼恨。
C.杨继宗为官清廉,抵制腐败。任嘉兴知府时,他的官署和住所很简朴,平时不爱金钱,宦官路过他那里,向他要钱,他只送了普通物品,要金子则要求对方出具收据,巧妙地拒绝了宦官。
D.杨继宗慧眼识才,很有远见。他监考乡试时,发现两份优秀试卷,非常郑重和高兴地说这两位考生将是天下的一流人才,后来,这两位考生相继考中状元,人们佩服他有眼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
(2)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迁兵科都给事中。陷广东广海卫,大杀掠而去。总兵刘焘以战却闻,纯劾焘欺罔。时方召焘督京营,遂置不问。黔国沐朝弼有罪,诏许其子袭爵。纯言事未竟,不当遽袭。中官陈洪请封其父母,纯执不可。言官李已、石星获谴,疏救之。俺答请贡市,高拱定议许之。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纯极论其害,请尽释之,不报。已,诸阉益横,所至剽夺,污人妇女。四方无赖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纳之,远近骇震。纯言:“利归群小,害贻国家。乞尽捕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税监之害民者。”亦不报。中外争请罢矿税,帝悉置不省。纯等忧惧不知所出,乃倡诸大臣伏阙泣请。帝震怒,问谁倡者,对曰:“都御史臣纯。”帝为霁威,遣人慰谕曰:“疏且下。”乃退。已而卒不行。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税使窃弄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税使声势以百计。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陕西贪,惧纯举奏,与都给事中姚文蔚比而倾纯。纯不胜愤,上疏尽发永清交构状,语侵首辅沈一贯。一贯等疏辨。帝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纯劾疏留不下。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水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纯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当。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卒,少保。天启初,追谥恭毅。

(选自《明史·温纯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B.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C.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D.纯益愤/三疏论之因力/丐罢乃谪永清/纯遂与一贯/忤纯求去/章二十上/杜门者九阅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纪骚扰劫掠朝鲜和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盜。
B.公,文中指爵位。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中国,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D.赠,文中指赠官,指给活着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纯为官刚正。他考中进士步入仕途,曾弹劾刘焘谎报军情,指出不应当仓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谏官李已、石星。
B.温纯反对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为。他请求释放有关官员滥抓的人;皇帝接受谋利之法,他反对这事却没有得到皇帝支持。
C.温纯忧虑国事。因矿税的事,他提议大臣到宫殿哭泣请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议者后而息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D.温纯尽职奉公。他处理政务很得当,有名声;于永清与姚文蔚勾结排挤他,他上疏揭发于永清与姚文蔚的事,并得罪了沈一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2)帝雅重纯,谕留之。纯不得已,强起视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建报恩寺,役囚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之,尽得其踪迹。帝语方宾曰:“是真国家耳目臣矣。”

十六年超迁山西按察使,纠治贪浊不少贷。潞州盗起,有司以叛闻,诏发兵讨捕。辰方以事朝京师,奏曰:“民苦徭役而已,请无发兵。”帝然之。还则屏驺从,亲入山谷抚谕。盗皆感泣,复为良民。礼部侍郎蔚绶转粟给山海军,辰统山西民辇任。民劳,多逋耗,绶令即山海贷偿之。辰曰:“山西民贫而悍,急之恐生变。不如缓之,使自通有无。”用其言,卒无逋者。丁内艰归,军民诣御史乞留。御史以闻,服阕还旧任。宣德三年召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初,两京六部堂官缺,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英宗即位,分遣大臣考察天下方面官。辰往四川、贵州、云南,悉奏罢其不职者。云南布政使周璟居妻丧,继娶。辰劾其有伤风教,璟坐免。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或议自大名开渠,引诸水通卫河,利灌输。辰言劳民不便,事遂寝。迁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转饷宣府、大同。镇守都督谭广挠令,劾之,事以办。八年得风疾,告归。明年卒。

辰为人重义轻财。初登进士,产悉让兄弟。在山西与同僚杜佥事有违言。杜卒,为治丧,资遣其妻子。

(节选自《明史·郑辰传》)

【小题1】下列对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B.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C.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D.帝命廷臣推方面官/堪内任者蹇义等荐九人/独辰及邵玘/傅启让/帝素知其名/即真授余/试职而已/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察御史,官名,明朝时为督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省称,主要职责通常弹劾与建言。
B.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C.丁内艰,指遭遇母丧或祖母之丧。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果父母去世,须辞官为父母守制。如果丧服未满,就不可出仕。
D.六部,明朝时直接对皇帝负责,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辰深得皇帝赞赏。他曾奉皇帝之命调查江西安福百姓告发谋逆案以及谷庶人图谋不轨案,处理结果都得到皇帝认可。
B.郑辰为民请命。潞州百姓苦于徭役被逼为盗,有关部门以叛乱上报,朝廷因此下令发兵,郑辰为此事回京上朝奏明实情。
C.郑辰为官刚直。他在担任山西按察使时,对贪官严惩不贷;英宗在位时,奉命前往地方考核官员,奏罢所有失职官吏。
D.郑辰不计嫌怨。他虽与同僚杜佥事发生过言语冲突,但在其死后,仍为他治丧,并出钱送他的妻子儿女回乡。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无实,无一得罪者。
(2)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