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渐,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僕阳周氏 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昌后意 阿:迎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B.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C.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
D.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将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脖子。
B.单于,匈奴人对最高首领的称呼,相当于汉族的王侯。
C.孝文,汉以孝治国,故皇帝刘恒谥号前带有“孝”字。
D.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之下,这里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小题5】把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5 04:5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骜子曰武,武子曰恬,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四年,武攻楚,虏楚王。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亲近蒙毅,位至上卿。

始皇欲游天下,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始皇至沙丘,赵高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胡亥不听。

二世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B.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C.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D.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秦昭王即秦昭襄王,战国时秦国国君,曾发动了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
B.匈奴的最高首领是单于,而古代鲜卑、回纥、蒙古等族的最高统治者叫作可汗。
C.崩指我国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诸侯或大官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D.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因蒙毅官居上卿,故此处以“卿”来代指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家世显赫,官高位显。他的祖父从齐到秦去侍奉秦昭王,做了高级将领,为秦统一天下攻城略地,蒙恬后来亦身居显位。
B.蒙恬统兵有方,战功卓著。蒙恬自担任秦将以来,破楚攻齐。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一路向北驱逐戎狄,威震匈奴,备受尊宠。
C.蒙恬忠心事主,不辞劳苦。蒙恬修筑从临洮到辽东的长城、修建自九原到甘泉的直道、挖掘护城壕沟、填塞山谷,十分艰辛。
D.蒙恬坚守节义,不辱祖上。蒙恬身陷囹圄,自知必死无疑,但在足可反叛的情况下,却因知恩守义而作罢,最后吞药而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2)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帝,于是秦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地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家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社稷幸得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把;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C.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骨皱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曰:“善!”乃出黄金四万斤与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平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王果意不信钟离味等。

夏四月楚图汉王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项羽使使至汉,陈平使为大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注①汉王:刘邦,公元前206年,被项羽封为汉王。②钟离昧、龙且、周殷:均为楚王项羽的大将。③大牢具:即太牢具,指宴会或祭祀时并用食具盛着牛、羊、豕三牲,这里用指丰盛的酒食。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B.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C.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D.夏/四月/楚围汉王/于荥阳急/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亚父劝羽急攻/荥阳汉王患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北”,指黄河以北。“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河流一般称为“川”或者“水”。黄河的“黄”字用来描述河水的浑浊。
B.“东向坐”就是坐在西面,向东而坐,古代在“室”内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这种坐法表明项羽当时已是称雄天下的尊者。
C.“为寿”,出自《管子·小称》,意思是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颜师古注:“凡言为寿,谓进爵於尊者,而献无疆之寿。”
D.“请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称谓还有“致仕”、“致事”、“致政”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在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不仅原谅了刘邦,还请他喝酒,而且还把自己所得情报也说了出来。
B.项羽寡谋轻信,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性格。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
C.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鸿门宴”上,亚父范增劝杀刘邦,项羽不听;后来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项王不相信他,也不肯听他的意见。
D.项羽为人猜忌,偏听偏信。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中,汉王用反间计来离间项王与亚父的关系,项王对亚父大起疑心,汉王反间计获得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郅都传
郅都者,河东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粟。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为书谢上,因自杀。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义,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甚至、竟然)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B.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C.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D.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后来成为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帝王的宗庙制度是天子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B.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之通称。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其下有比二千石。
C.刀笔,即刀和笔,是说古代官员必须能文能武,为官一任,持笔能以文而治,拿刀则以武建功。
D.节,即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出使外国以及用于各项事务所持的一种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郅都为人刚直,不畏豪强,济南三百多户瞷氏宗族,强横不遵法度,连郡守都管不了他们,郅都受命担任济南大守,一上任就将瞷氏的头号恶人诛灭三族,其余的人也吓破了胆。
B.郅都虽然升任中尉,但无奈丞相位高权重,郅都也只好低声下气的向丞相行作揖之礼,以巴结讨好丞相。
C.郅都为人勇敢有魄力,公正廉明,谁给他私下写信他都不打开看,谁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接受,也不接受任何人的请托说情。
D.匈奴人很怕郅都,听说他做了雁门太守,就把军队撤走了,直到郅都死都没敢靠近雁门。他们曾经做了像郅都的木偶,让士兵骑马用箭射,但没人能射中。郅都就是这样让匈奴人又恨又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2)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xū)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ƒ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怨是用    (2)往归焉
(3)爰及干戈    (4)以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睹轶诗可异 盍往归
B.采薇矣  何如哉
C.扶而去  采薇而食
D.臣弑君  暴易暴兮
【小题3】与“睹轶诗可异焉”中的“异”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左右欲
B.扶而
C.而伯夷、叔齐
D.然回也屡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小题5】分析文章开头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是什么?在对待伯夷和叔齐的看法上,作者与孔子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