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②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渐,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节选自《史记·季荀栾布列传》)

(注)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僕阳周氏 匿:隐瞒
B.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赦季布,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昌后意 阿:迎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B.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
C.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
D.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候滕公/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将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脖子。
B.单于,匈奴人对最高首领的称呼,相当于汉族的王侯。
C.孝文,汉以孝治国,故皇帝刘恒谥号前带有“孝”字。
D.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之下,这里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事,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小题5】把画横肉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15 04:5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眜。夷眜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眜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酮,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待,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B.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C.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D.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年,这里指的是王僚在位的第九年。这种纪年法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的年数来纪年,又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B.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C.丙子,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可以按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纪年、纪月、纪日。这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不可抛弃的宝贵财富。
D.上卿,是古代官名。春秋时,周相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从楚国逃到了吴国,为了博取公子光的信任和支持,他把有才能的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内志”。
B.公子光的父亲吴王诸樊因为自己的三弟贤能,所以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大弟弟,想通过依次传递的方法最终传给季子札。
C.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不去寻求成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所以派自己的弟弟带兵围困了楚国的灊水。
D.公子光依靠专诸刺杀王僚而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2)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士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士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节选自《史记 晋世家》)

注①雕:画。②胹熊膰:煮熊掌。其肉难熟。③首山:即雷首山,又名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④宦:为臣隶。⑤毋及难:不会遭难。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盾常首山
(2)盾
(3)晋灵公赵盾酒
(4)伏士不能进而脱盾
【小题2】找出文中与“已而”意义相同的一个副词:______。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2)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
【小题4】选文表现了赵盾______ 、_______ 的品质。
【小题5】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质疑鉏麑槐下之叹的真实性:“鉏麑槐下之词,谁闻之欤?”你怎么看待《史记》的这种写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锺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锺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注]①宰:主持分割祭肉的人。②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③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陈孺子之为宰 ②素留侯张良
B.①陈涉起而陈 ②沛公欲关中
C.①间其君臣,以其心     ②亚父闻项王
D.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善,陈孺子为宰 ②曾不知老将至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
C.①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击沛公于坐,杀之
D.①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计谋的一项是(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即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B.①⑤⑥
C.②③④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的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愤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2)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史记·高祖本纪》
【小题1】对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B.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C.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D.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小题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内容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
A.“符节”是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种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词,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
B.“诸侯”指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也指封地内的百姓。
C.“乡邑”上古指乡遂的家乡,秦汉以后多指县以下的小镇。
D.“封”即“封号”。“封号”是古时帝王封授的爵号或称号,“雍王”是项羽给章邯的封号。
【小题3】对这段文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邦接受子婴投降后本想在秦王宫廷中休息,在张良、樊哙的劝阻下,才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B.刘邦入关中后,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赢得了百姓的信任,都希望刘邦能做关中王。
C.项羽到函谷关时,关门紧闭,最后是用武力攻克了函谷关,才进入了关中。
D.曹无伤与项伯为了封官求赏,都在紧急时刻向对方透露机密消息。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3)沛公从百馀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祖击反者燕王臧茶,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於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日:“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勃,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曰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臣子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国,古代指诸侯的封地,后泛指国家,又可指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有匹配之意,多指仰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给予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徙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别人家丧事上吹箫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起兵攻打胡陵,人汉中,平定三秦,先后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所向披靡。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重视。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木讷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人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仪语。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
【小题5】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