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天下饥荒,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璋曰:“谁可使者?”松乃举正。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北至葭萌,南还取璋。郑度说璋曰: “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或谓诸葛亮回:“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法孝直为之辅翼,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邰屯守,身遽北还,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明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B.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C.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D.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服,拜服,敬服。古有“稽首”之说,跪拜礼,行礼时先拱手胸前而拜,后叩头至地。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
B.都畿,京都及其周围地区。“都”指国都,“畿”原指天子直接管辖的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
C.尚书令,官名。秦始置,汉沿置,本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到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
D.尊号,尊崇皇帝、皇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文中指的是刘备登上帝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正久不得志,渴望投靠明主。他早年依附刘璋,一直未得到重用,遇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后,就和好友张松商议一同拥戴刘备,并且暗地向其献策夺取益州。
B.法正恩怨分明,然而胸襟不广。他任蜀郡太守后,对以前别人一餐饭的恩德,又或是极小的怨恨,没有不偿还报复的,有人认为他过于骄纵蛮横,对其不满。
C.法正多谋善断,能够预见成败。他看到汉中空虚,就建言刘备机不可失,相机夺取;定军山一战,也是因为法正的计策,黄忠才得以大破曹军,斩杀了夏侯渊。
D.法正智术甚奇,无奈英年早逝。诸葛亮与法正所崇尚的理念不一,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刘备自立为王之后,法正担任尚书令,可惜他四十五岁就去世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2)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1 03:51: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常林字伯槐,河内温人也。年七岁,有父党门,问林:“伯先在否?汝何不拜!”林曰:“虽当下客,临子字父①,何拜之有?”于是成共嘉之。

②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②,为诸生所,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多少,惧系者不救。林往见匡同县胡母彪曰:“王府君以文武高才,临吾鄙郡,土广民殷,又多贤能,惟所择用。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慄,雄才奋用之秋也。若欲诛天下之贼,扶王室之微,智者望风,应之若响,克乱在和,何征不捷?苟无恩德,任失其人,覆亡将至,何暇匡翼朝廷。崇立功名乎?君其藏之!”因说叔父见拘之意。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

⑧并州刺史高于表为骑都尉,林辞不受。后刺史梁习荐林宰南和,治化有成,超迁博陵太守、幽州刺史,所在有绩。文帝为五官将,林为功曹。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昔忝博陵,又在幽州,贼之形势,可料度也。北方吏民,乐安厌乱,服化已久,守善者多。银、伯犬羊相聚,智小谋大,不能为害。方今大军在远,外有强敌,将军为天下之镇也,轻动远举,虽克不武。”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④出为平原太守、魏郡东部都尉,人为丞相东曹属。魏国既建,拜尚书。文帝践阼,迁少府,封乐阳亭侯,转大司农。明帝即位,进封高阳乡侯,徒光禄勋,太常。时论以林节操清峻,欲致之公辅,而林遂称疾。拜光禄大夫。年八十三,薨,追赠骠骑将军,葬如公礼,溢曰贞侯。

(摘自《三国志》)

(注释)①常林的父亲,字伯先。②挝,zhuā,打。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有父党门(______________) (2)不知所多少(_____________)
(3)为诸生所(______________) (4)林遂称疾 (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
【小题3】概括常林见胡母彪时陈述的主要意思。
【小题4】常林接连升迁,请具体分析有哪些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钟毓传

毓字稚叔。年十四为散骑侍郎,机捷谈笑,有父风。太和初,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于关中之费,所损非一。”迁黄门侍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逼狭,于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注),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于农。”事遂施行。正始中,为散骑常侍。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于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爽无功而还。后以失爽意,徙侍中,出为魏郡太守。爽既诛,入为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知民,正元中,诸葛诞反,大将军司马文王议自诣寿春讨诞。会吴大将孙壹率众降,或以为“吴新有衅,必不能复出军。东兵已多,可须后问”。毓以为“夫论事料敌,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大将军曰:“善。”遂将毓行。淮南既平,为青州刺史,加后将军,迁都督徐州诸军事,假节,又转都督荆州。景元四年薨,追赠车骑将军,曰惠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十三》)

(注)鱼龙曼延:古代百戏杂耍名。由艺人执持制作的珍异动物模型表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B.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C.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D.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内”古代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鸿门宴》中“拒关,毋内诸侯”即指函谷关。
B.“干戚”是古代兵器,干为盾,戚为斧。传说舜帝手持干戚舞蹈感化有苗前来臣服。
C.“假节”指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古代使臣出使,持节为符信。
D.“谥”是朝廷对帝王、后妃、诸侯、大臣等依照其生前作为,给予的评价性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毓机敏善言,诸葛亮攻祁山时,他上疏劝阻明帝西征,认为应镇守中原,以援四方。
B.钟毓关心百姓,他曾劝谏皇帝不可沉迷游乐而使百姓疲于奔命,应该让百姓开荒务农。
C.钟毓富有远见,曹爽欲增兵伐蜀,他写信劝其知难而退,后因冒犯曹爽被贬外出任官。
D.钟毓审时度势,他力主平定诸葛诞在寿春的叛乱,最终大将军派钟毓率兵平定了叛乱。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所学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②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③,考验首服④。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⑤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广陵吴普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阿从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余岁。
节选自《三国志 华佗传》
注:①差:同“瘥”,病愈。②太祖:曹操的庙号。③传付许狱:解押送给许昌的监狱。④考验首服:拷问认罪。⑤考竟:判决。这里指处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B.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C.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D.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后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汤不过数种”中的“汤”指“汤剂”。它的意思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四肢僵硬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意思相同。
B.“太尉黄琬辟,皆不就”中的“辟”,应解释为“征召”,不能理解为“躲避”。
C.“语其节度,舍去辄愈”中的“节度”指(服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D.“谷气”即“水谷之气”,指饮食的精气,因为人的饮食以五谷为主,故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多种经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术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医术高明,性格倔强,不畏权势,不喜逢迎,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大医。
C.华佗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华佗倡导体育运动,认为生命在于运动,这是我国养生医学的经验总结,但由于他被杀害,其医学著作没有直接流传下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2)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宁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土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②,若军果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宁厨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欺欷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注〗①憍:同“骄”。②业业:畏惧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土心怨
B.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
C.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土/吏士心怨
D.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土心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名有字。古人幼年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取字。
B.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之意。在文中指汉皇帝的地位。
C.建安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只能有一个。
D.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宁年少时就善于交往,有侠义。他常聚合一伙言行不庄重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首领;投靠刘表不受重用,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甘宁开朗豪爽,足智多谋。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非常赞赏。
C.甘宁言而无信,杀性很重。部下有过,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了有过的部下,没有将其归还。甘宁答应吕蒙不杀,等部下放回,还是杀了他。
D.甘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建安二十年;甘宁跟随孙权攻打合肥,赶上军中瘟疫流行,曹操乘机发动袭击。甘宁奋力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与凌统等人殊死搏斗。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2)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