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曰韬,字席珍,莆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常州推官。武宗南巡,江彬(注)纵其党横行州县,将抵常州,民争欲亡匿。时知府暨武进知县咸入觐,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又释囚徒,令与丐者各具瓦石待。已,彬党果累骑来。父老直遮之境上,曰:“常州比岁灾,物力大屈,无可啖若曹。府中惟一张推官,一钱不入,即欲具刍秣,亦无以办。”言已,彬党疑有他变,乃稍退,驰使告彬。曰韬即上书巡按御史言状。御史东郊行部过常州,谓曰:“事迫矣,彬将以他事缚君。”命曰韬登己舟先发,自以小舟尾之。彬党果大至,索曰韬,误截御史舟。郊使严捕截舟者,而阴令缓之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世宗即位,召为御史。杨廷和等之争织造也,曰韬亦上言:“陛下既称阁臣所奏惟爱主惜民,是明知织造之害矣。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自古未有群小蒙蔽于内,而大臣能尽忠于外者。崔文辈二三小人尝浊乱先朝,今复蒙惑圣衷,窃弄威福。陛下奈何任其逞私,不早加斥逐哉?臣闻织造一官,行金数万方得之。既营之以重赀,而欲其不责偿于下,此必无之事也。”帝不能用。席书以中旨拜尚书,曰韬与同官胡琼各抗疏力争。既受杖,犹占疏劾奸人陈洸罪。未几,竟死。隆庆初,追赠光禄少卿。

(节选自《明史·张曰韬传》)

(注)江彬;曹任明朝边将,后成为明武宗义子,统领镇军,恃宠擅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B.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C.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D.其党恐御史上闻/咸散去/曰韬遂免/彬亦戒其党毋扰/由是常以南诸府得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州,古时九州之一,另外八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
B.武宗为庙号,指他死后在太庙内立室奉祀,并追尊的名号。
C.御史,先秦时为负责记录的史官,后来是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
D.织造,明清于江宁、苏州、杭州各地所设的专门织造宫廷所需丝织品的机构,也指该机构的相关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曰韬不惧龙威,抗疏力争。皇上下旨任命席书为尚书,他与同僚胡琼上书竭力反对;受杖刑后他仍口述奏书揭发奸臣陈恍的罪行。
B.张曰韬积板进言,指陈政弊。杨廷和等争论织造之利弊,张曰韬积极上言希望皇上明辨是非,信任大臣,斥逐小人。但进言未被采用。
C.张曰韬上书御史,赢得主动。阻止江彬党羽之后,张曰韬立即上书巡按御史说明江彬横行情况,恰逢御史东郊率领部队路过常州,设计保护了他。
D.张曰韬不惧江彬,智勇以对。江彬放纵党羽横行州县。在他们将抵达常州时,张曰韬发动民众积极应对,最终使江彬党羽疑有他查而退去。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仅语。
(1)曰韬兼绾府县印,召父老约曰:“彬党至,若等力与格。”
(2)既知之,而犹不已,实由信任大臣弗专,而群小为政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1 06:51: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早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还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今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早,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怒。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①直庐:旧时侍臣值宿之处。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B.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C.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D.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英宗即位/进尚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B.两税,古代指唐朝开始在夏和秋两季征收的两次土地税
C.言官,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
D.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关心百姓疾苦。他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西安发生大瘟疫,他不仅救活了好多人,还上奏请求让百姓缴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
B.魏源清廉正直有作为。黄河以南发生旱灾,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帮助流亡的百姓重建家园。
C.魏源治边有方,守卫为务。他整治天成、朔州边务,派遣、奏请更换将吏守卫,修筑军事设施,储备军火,妥善安置军民,稳定了边境。
D.魏源断案多平和宽缓。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
(2)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累官学士。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延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十四年六月,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因集众议曰:“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可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乃多遣间谍,檄府县言:“都督许泰、邰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又为蜡书遗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叙其归国之诚,令从臾旱发兵东下,而纵谍泄之。宸濠果疑。与士实、养正谋,则皆劝之疾趋南京即大位,宸濠益大疑。十余日诇知中外兵不至,乃悟守仁绐之。七月壬辰朔,留宜春王拱嵒居守,而劫其众六万人,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簿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诸军殊死战,贼复大败,退保樵舍,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由朝廷举办的殿试的考生的称号,文中“进士第一”指考中状元。
B.学士,原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掌管文学撰述的官员名称,也可泛称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
C.擢,为“提拔、提升官职”之意,在古代还有“陟”“转”“晋”“迁除”等表达相同意义的词。
D.壬辰朔,是古代干支月相兼用的纪日方法。“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月份的初一那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为官忠诚职守。宁王叛乱发生之后,他听从朝廷调度,率领军队和边疆守兵、京城驻军一起水陆并进,直捣叛军驻地南昌。
B.王守仁遇事足智多谋。使用离间计离间宁王和伪相之间的关系,这一计谋后来虽然被宁王识破,但起到了贻误叛军战机的作用。
C.王守仁能够总揽大局。在平定宁王的叛乱当中避实就虚,没有派兵救助安庆,而是抓住战机,攻破了叛军实力薄弱的南昌。
D.王守仁善于随机应变。在黄家渡决战中,叛军初战失利败退,把战船连在一起组成方阵,王守仁于是用火攻的方法一举击溃了叛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2)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道,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未代。叙前平播功,晋兵部尚书,加少保,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尚书萧大亨亦致仕,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京师讹言寇至,民争避匿,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而税监高淮肆虐,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帝皆不报。卒官,年七十。襄毅,赠少师,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合称督抚,总督权力较巡抚大,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终制,古代礼制,父母死后,子女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但官员无须离职。
C.工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即谥号,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奉命讨逆,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在两年之内,平定杨应龙之乱。
B.李化龙尽心为政,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但税监残暴,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官高权重,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后官至巡抚、总督,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加封少保,去世后,被追封为少师、太师,赐谥襄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化龙阴察其奸,悉召置之法,县中大治。
(2)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何以应猝变,帝亦不报。
【小题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洽,字叔远,武进人。好古力学,与兄济、弟浚并有名。洪武中,以善书荐授兵科给事中。尝奉命阅军,一过辄识之。帝嘉其能,赐金织衣。父戍五开①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建文中以茹瑺荐,起文选郎中。成祖即位,擢吏部右侍郎,改大理卿。安南兵起,命洽赴广西,与韩观选士卒从征。及大军出,遂命赞军务,主馈饷。安南平,转吏部左侍郎。是时黄福掌布、按二司事,专务宽大,拊循其民。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还朝,命兼署礼部、工部事。七年复参张辅军讨简定,平之。还,从帝北征,与辅练兵塞外。九年复与辅往交阯,讨陈季扩。居五年,进兵部尚书,复留赞李彬军事。仁宗召黄福还,以洽掌布、按二司,仍参军务。中官马骐贪暴,洽不能制,反者四起,黎利尤桀黠。而荣昌伯陈智、都督方政不相能,寇势日张。洽上疏言:“贼虽乞降,内怀诡诈,党羽渐盛,将不可制。乞谕诸将速灭贼,毋为所饵。”宣宗降敕切责智等,令进兵,复败于茶笼州,帝乃削智、政官爵。命成山侯王通佩征夷将军印往讨,洽仍赞其军。宣德元年九月,通至交阯。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伏发,官军大败。洽跃马入贼阵,创甚坠马。左右欲扶还,洽张目叱曰:“吾为国大臣,食禄四十年,报国在今日,义不苟生。”挥刀杀贼数人,自刭死。事闻,帝叹曰:“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少保,谥节愍。官其子枢刑科给事中。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

(注)①五开:地名。元英宗至治二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B.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C.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D.洽与诸将言/地险恶恐有伏/宜驻师觇贼/通不听麾兵/径渡/陷泥淖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负责掌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古代官署,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B.馈饷:馈,送食物给人吃;饷,指军队的俸给、粮饷。文中指赠送军中粮饷。
C.中官:古官名,指中央王朝内的官吏,与地方官相对而言,本文中指的是宦官。
D.赠:古代为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职或爵位,文中指追封陈洽少保的职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洽学习努力,有过人之处。他喜爱古代的事物,与哥哥陈济、弟弟陈浚一并出名;因为善于记住人的面貌,曾经得到皇帝的赏识。
B.陈洽仕途通畅,终以身殉国。他曾任兵科给事中、文选郎中、兵部尚书等职,其间多次受人推荐;进师应平,因兵败而陷贼阵,为坚持道文而自刎。
C.陈洽通晓军事,敢上疏进谏。他曾参与平定安南、简定等战役;在平定黎利叛乱时,他曾向皇帝上书建言,使陈智、方政被削去了官爵。
D.陈洽审时度势,能临危不惧。宣德元年九月,王通率兵南征讨伐交阯,但他不听陈洽之言,结果大败;陈洽遭受伏击,但仍然奋勇杀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戍五开殁,洽奔丧。会蛮叛道梗,冒险间行,负父骨以归。
(2)洽甄拔才能,振以风纪。核将士功罪,建置土官,经理兵食,剖决如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格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
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遂劾罢不职者八人。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吏部亦然。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
《明史•列传四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B.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C.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D.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一般为从四品。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
C.服除,守孝期满,去掉孝服。中国古代官员遇父母去世,必须辞去官职回到原籍戴孝和穿孝服,以示哀悼。
D.谥,是指在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追加的带有褒扬和赞颂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继宗任职刑部,善于断决疑案。他在审查河间府捕获强盗这一个案件时,明辨好坏,从而释放了善良本分的百姓张文。
B.杨继宗主政嘉兴,取得突出政绩。他既关心民生疾苦,又大力兴办社学,尊敬学官,使当地文化教育事业获得显著发展。
C.杨继宗维持风纪,严格遵守礼制。他在任知府时,处事必定依礼而行,谒见上司、入京朝觐谒见吏部时都一定身着朝服。
D.杨继宗慧眼识人,为国培养人才。他主持乡试时发现两张考生试卷十分突出,在他的指导下,这二人最后相继考中状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
(2)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