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凭借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再向南?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我们社那些道德品行可以成为读书人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礼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2 01:4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 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 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京城至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一般用“孟、仲、季”来表示。
C.“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皆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D.“赠”指古代朝廷对已死的功臣本人追封官爵,一般追封官职都比他生前的官职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非益州司马。为此,益州的百姓属吏专门编了顺门溜,称赞杜景俭的心意与上天(天子)相通,料事如神。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徐二人的方式与来侯二人的方式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皇帝施政“有亏礼典”,上天发出的预警。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2)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孙之不甚惜 视:对待
B.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参与
C.韩、魏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   塞:阻塞
D.越韩魏,而攻人之国都   过:越过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B.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C.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D.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小题3】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楚说的,韩、魏、楚之所以“赂秦”,是因为写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②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撙、字景节,少方雅退欢,与第四兄寅俱知名。仕齐,位给事黄门侍郎。丁母忧,庐于墓侧。齐末多难,服阙,因居墓所.除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并不就。梁台建,为侍中,临海太中。公事左迁太子中庶子,复为侍中,吴兴太守。初,撙口不言钱,及在吴兴,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饵,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袁昂曰:“当今贞素简胜,唯有蔡撙。”乃遣吏部尚书徐勉诣之,停车三通不报。勉笑日:“当须我召也。”遂投刺,乃入。累迁吏部尚书,在选弘简有名称。又为侍中,领秘书监,武帝尝谓日:“卿门旧尚有堪事者多少?”撙曰:“臣门客沈约、范岫各已被升摧,此外无人。”约时为太子少傅,岫为右卫将军。撙风骨鲠正,气调英嶷,当朝无所屈让。尝奏用琅邪王筠为殿中郎,武帝嫌不取参掌通署,乃推白牒于香橙地下,日:“卿殊不了事。”撙正色俯身拾牒起,曰: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臣撙少而仕宦,未尝有不了事之目。”困捧牒直出,使命驾而去,仍欲抗表自解。帝寻悔,取事为画。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书,撙始放著执日:“尔。” 帝曰:“卿向何聋,今何?”对日:“臣预为右威,且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性甚凝厉,善自居适。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遗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后为中书令,卒于吴郡太守,谥曰康子。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选自《南史.蔡撙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遺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B.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C.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D.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喧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忧,指遭遇母亲的丧事。丁忧,指遭父母之丧。按照旧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B.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比如“迁除”指官吏的升迁和任用。也指贬谪、放逻,比如“左迁”指降低官职,“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
C.投刺,古代礼节,投递名帖求见,亦指留下名帖。丢下名帖,以示弃官隐退。刺,指名刺或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D.笏,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拿着的笏板,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将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撙谦退静默。齐朝末年多灾多难,蔡撙服丧期满后就住在母亲坟墓边的屋子里,朝廷授予他官职,他都不就任。
B.蔡搏为官清廉。蔡撙口中从不谈论钱财。在吴兴任职时,他不饮用郡井中的水,并且亲自在屋前栽种蔬菜食用。
C.蔡撙耿直不屈。蔡遵因奏请起用琅邪王筠任殿中郎没有遵守规则,皇帝发怒把白牒推到地上并斥责他,他据理辩驳不退缩。
D.蔡搏遵守礼法。皇帝设饼宴招待大臣,多次直呼蔡撙的名字,蔡撙因为君臣有别不敢答应,直到皇帝叫他蔡尚书他才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举尔所知,许允已有前事;既是所知而用,无烦参掌署名。
(2)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日:“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日:“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日:“孤违赛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司:“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节选自《崤之战》)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B.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C.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D.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偃,古代对人的称谓,此处直称其姓名;在古代也有职业加名的称谓方式,如“庖丁”“弈秋”等。
B.乘韦,古代称四为“乘”,“韦” 即熟牛皮,如“韦编三绝”中“韦”;“乘韦”意指四张熟牛皮。
C.衰绖,指丧服。古人在丧服的胸前缀有麻布,名衰;围在头上的散麻绳为首绖,缠在腰间的为腰绖。
D.累臣,古代被拘囚于异国的臣子的自称。“累”通“缧”,指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有“拘囚”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谏穆公”“哭孟明”“哭送子”三个场景表现蹇叔谏劝穆公并意图阻止秦军的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
B.在秦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作者否定了秦潜师袭郑的不义,肯定了郑国内部的团结、 采取措施的果断。
C.本文善于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等。
D.本文主要事件为“秦晋崤之战”,文章既详写了“崤之战”的前因“蹇叔论战”,又详写了战争的过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