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凭借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再向南?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C.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我们社那些道德品行可以成为读书人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
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礼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2-22 01:48: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确信)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B.终期于尽(期限) 向之所欣(原先)
C.临文嗟悼(面对)   列坐其次 (次序)
D.及其所之既倦(到,往)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抒发)
【小题2】下列句式特点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俯察品类之盛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当其欣于所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以“修禊”之事为名,以享视听之乐为实。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作者肯定了庄子的生死观,阐述了“死生亦大矣”这一基本观点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感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小题4】将第一卷中文言文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通判睦州。夏人寇边,时调诸道弓手,选其壮者为宣毅、保捷二军,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者,如方平言。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所乘马。还,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以为:“国用既窘,则政出多门;大商豪民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民大惊扰,日夜不得息。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始造此语者,枭首境上,而流其余党,蜀人遂安。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耶州。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遣制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御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见称重如此。王师征安南,方平言:“举西北壮士健马,弃之炎荒,其忠有不可胜言者。师老费财,无功而还,社稷之福也。”后皆如其言。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之。尝荐轼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商豪民随射利 乘:冒着、顶着
②遗制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 固:本来
③得眉山苏洵与其二二子轼、辙,深器之     异:与众不同
④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为婚姻 约:约定
⑤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日:君何焉?     患:担心
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贫穷
A.①⑤③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③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且赠所乘马
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至此
B.①见称重如此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C.①师老费财,无功而还
②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
D.①尝荐轼谏官
②王子睇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小题3】下列各句与“皆市人不可用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得始造此语者B.选其壮者为宜毅、保捷二军
C.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B.上元,在文中指的是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C.乞骸骨,古代官员请求回到故乡任官职,是归于故乡,安度晚年的意思,也称“乞身”。
D.孝廉,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重点考察在孝顺父母、品行廉洁两方面情况。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
(2)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
(3)今者薄幕,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人,太穆皇后从父兄也。父炽,隋太傅。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兄哂之,谓为“书痴”。

隋内史令李德林举秀异,射策甲科,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其学业益广。时诸兄并以军功致仕通显,交结豪贵,宾客盈门,而威职掌闲散。诸兄更谓威曰:“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名位不达,固其宜矣。”威笑而不答。

久之,蜀王秀辟为记室,以秀行事多不法,称疾还田里。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高祖入关,召补大丞相府司录参军。

时军旅草创,五礼旷坠。威既博物,多识旧仪,朝章国典,皆其所定,禅代文翰多参预焉。高祖常谓裴寂曰:“叔孙通不能加也。”武德元年,拜内史令。威奏议雍容,多引古为谕,高祖甚亲重之,或引入卧内,常为膝席。又尝谓曰:“昔周朝有八柱国之贵,吾与公家威登此职。今我已为天子,公为内史令,本同末异,乃不平矣。”威谢曰:“臣家昔在汉朝,再为外戚,至于后魏,三处外家,陛下隆兴,复出皇后。臣又阶缘戚里,位忝凤池,自惟叨滥,晓夕兢惧。”高祖笑曰:“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及寝疾,高祖自往临问。寻卒,家无余财,遗令薄葬。谥曰靖,赠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葬日,诏太子及百官并出临送。

(节选自《旧唐书·窦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B.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C.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D.及秀废黜/府僚多获罪/唯威以先见保全/大业四年/累迁内史舍人/以数陈得失/忤旨/转考功郎中后/坐事免/归京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策,主试者提出问题后,书之于策,覆置案头,受试人拈取其一,叫作“射”,按所射的策上的题目作答,即为射策。
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
C.凤池,即凤凰池。本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因晋代中书省地近宫禁,此后凤池成为中书省的代称。也可借指朝廷。
D.刺史,始设于汉武帝,历代均为负责地方监察的官职。刺史制度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窦威性情沉稳,博览群书。窦家世代勋贵,以武勇著称,子弟都喜爱武艺,但窦威却偏好文史,且坚定执着,因此诸兄笑他为“书痴”。
B.窦威不慕权责,坚守道义。当时他的兄长都通达显贵,窦威仍甘愿做闲散官;蜀王杨秀征召他做官,他因杨秀多不守法,称疾回到乡里。
C.窦威多识旧仪,官至显位。当时天下初定,五礼荒度,窦威博学多识,制定诸多规章制度,参与朝中大事,受到高祖赞誉,官至内史令。
D.窦威为官清廉,享受殊遇。他去世之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遗言让家人简单安葬他。下葬之日,高祖下诏带领太子及百官为他送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
(2) 比见关东人与崔、卢为婚,犹自矜伐,公代为帝戚,不亦贵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明:明智,贤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贻:遗留,留下。
C.圣人无师。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耻师焉  曰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
C.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②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省。
C.第③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④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一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小题5】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