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20-02-24 05:49: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赠黎安二生序

曾 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平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迁,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迁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

①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文,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②赵郡:苏轼祖籍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故云。同年:曾巩和苏轼同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③闳:宏大。隽:意味深长。④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司法参军:官名,掌管州内刑狱诉讼。6迂阔:空泛而不切实际。⑤庸讵:难道。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既赞赏二生的文章,也推举他们的人品;再就黎生所谓里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转入对“迂阔”的议论,并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充满理智的语言抒发情感,自有一种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让人读后感觉清新却又凝重。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________)
(2)之人皆笑以为迁阔(________)
(3)谓余之迂为善,则其若此(________)
(4)谓为不善,则有以乎世(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固”与“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中“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止之B.斯百世之遇也
C.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D.汝心之,固不可彻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小题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给曾巩写信极力赞扬蜀郡士人黎生和安生,经曾巩了解,这两人确实有才华,可知苏轼善于识别人才。
B.黎生向曾巩求文;对黎生的请求,曾巩表示既已心知,就无必要再写赠言了。
C.黎生求赠言,是为了向里人传道、授业、解惑。
D.作者认为自己是世间最迂阔的人,作者在明贬暗褒中包含着对当时浅薄文风的不满。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2)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小题6】简述作者写此文“以赠二生,并示苏君”的用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文皇帝讳义隆,武帝第三子也。永初元年,时年十四,长七尺五寸,博涉经史,善隶书。是岁来朝,会武帝当听讼,仍遣上讯建康狱囚,辩断称旨,武帝甚悦。景平二年,少帝废,百官议所立。是时,司空徐羡之等新有弑害,及銮驾西迎,人怀疑惧。帝曰:“诸公受遗,不容背贰;且劳臣旧将,内外充满,今兵力又足以制物,夫何所疑!”元嘉元年秋八月丁酉,皇帝即位于中堂,大赦,改元。戊戌,拜太庙。十五年,立儒学馆于北郊。十六年,命著作佐郎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各聚门徒,多就业者。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后言政化,称元嘉焉。二十二年九月葵酉,宴于武帐堂,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赐馔。日旰,食不至,有饥色。上诫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二十六冬十月甲辰,以扬州刺史始兴王浚为征北将军。二十七年二月,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帝登烽火楼极望,不悦,谓江湛曰:“北伐之计,同议者少,今日士庶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在予过矣。”甲申,使馈百牢于魏。魏太武帝自瓜步退归,俘广陵居人万余家以北,所过州郡,赤地无余。三十年二月甲子,帝崩于合殿,时年四十七。帝聪明仁厚,雅重文儒,躬勤政事,孜孜无怠。于时政平讼理,朝野悦睦,自江左之政,所未有也。又性存俭约,不好奢侈。车府令尝以辇篷故,请改易之;又辇席旧以乌皮缘故,欲代以紫皮,上以竹篷未至于坏,紫色贵,并不听改。其率素如此云。

(节选自《南史·宋文帝本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B.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C.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D.魏军攻悬瓠/以军兴减百官俸禄三分之一/十二月庚午/魏太武帝率大众至瓜步/声欲度江/都下震惧/壬午/内外戒严/缘江六七百里舳舻相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即真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后世有“汉隶唐楷”之称。
B.“改元”指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特别是新皇帝即位常要改变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C.“百牢”即一百份牢,“牢”是古代祭祀或宴享时用的牲畜,牛羊猪各一为“太牢”,羊猪各一为“少牢” 。
D.我国古代常用干支来纪年月日时。“甲子”这里是用于支来纪日,前一位是“癸亥” ,后一位是“乙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断案有方,临事颇有主见。父亲命他审讯建康狱囚,他断案都符合父亲心意;司空徐羡之迎立他当皇帝时,他遇事不疑,问题分析透彻。
B.文帝年少有为,重视文儒教化。他十四岁时已广泛涉猎经史,后来开办了儒学、史学、文学,很多人前来求学,后人都称赞元嘉时期治政教化好。
C.文帝北伐失利,又被北魏反攻。他任命扬州刺史始兴王刘浚为征北将军,坚持北伐,招致北魏反击,后被掳走一万多户,战乱之后的州郡一片荒芜。
D.文帝不好奢侈,崇尚朴素节俭。车府令曾请改换车辇的竹篷,并请用紫皮车辇替换原来的乌皮车辇,他认为竹篷还没坏,紫皮贵,就没有答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诫之曰:“汝曹少长丰佚,今使尔识有饥苦,知以节俭。”
(2)今日士庶劳怨,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在予过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小题2】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不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赞颂鲍叔牙的贤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3)(课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葵,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少与兄范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郑清之、全子才为之师。又遣从南康李燔为有用之学。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赍。”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嘉定十年,金兵犯襄阳,围枣阳。时边烽久熄,金兵猝至,人情震惧。方帅范、葵往战,败走之。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统扈再兴攻金人至高头。高头,金人必守之处也,出劲兵拒战,葵率先锋奋击,再兴继进歼之。翼日,葵麾军进击,金兵亦大出合战,大破之,俘斩及降者几二万,获万户而下十数人,夺马八百,逐北直城下而还。

十四年,金人犯蕲州,金大将阿海引兵出战,葵帅精骑赴敌,再兴从之,大捷,斩首万余。金人闭门不出。范曰:“金人必复谋夜战以幸胜,乃预备大鼓,令军中闻叠鼓声始动,若彼未至五十步内而辄动者斩。未几,金兵稍下山,范叠鼓麾军突斗,葵继进,金人僵尸相属。复相持至夜分,金人虽敛,而阵如故。范、葵急会将校,选死士数千,黎明四面奋击,唤声撼山谷。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级,拔所掠子女万余。

十七年,淮东制置使许国檄葵议兵。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置兵,犹足制之尔。”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国曰:“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之,既足示众,亦可选锐。”葵曰:“有兵之郡,必当冲要,守将岂可空壁以从制置使命耶?必匿其强壮,遣老弱以备数。本欲选锐,适得其钝,本欲示众,适示单弱。”国不听,卒败。

绍定元年,出知滁州。二年,葵母疾,谒告省侍不得,刲股杂药以寄之。母卒,葵求解官,不许,不得已,卒哭复视事。

绍定六年,两淮宣抚使,扬州,进鲁国公,寻奉祠。咸淳元年,乞致仕。特授少师、武安军节度使,进封冀国公。舟小孤山,薨,年八十一。赠太傅,忠靖。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北直城下而还 逼近
B.葵请视两路之兵,其精锐 挑选
C.不若集淮兵来阅,而君之  监督、管理
D.舟小孤山 驻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葵,字南仲”。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文中“授两淮宣抚使、判扬州,进封鲁国公”中的“授”指授给、给予官职。“判”指高位兼低职。“封”指帝王把土地、封号或爵位授予亲属或臣僚。
C.文中“寻奉祠”的“奉祠”指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
D.文中“ 谥忠靖”的“ 谥”是谥号。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葵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其机警灵敏。有一次他父亲奖赏部属不当,引起军队骚乱时,他急中生智,一句话化解危机,稳定了军心。
B.赵葵是一位身先士卒、英勇善战的将领。嘉定十三年、十四年,当金兵进犯时,赵葵都率先带领士兵奋勇出击,并大败金兵。
C.赵葵有军事谋略。淮东制置使许国邀请赵奎商议对付贼寇的办法,赵葵分析军情切中肯綮,设计应敌方略,许国不用其谋,大败。
D.赵葵有孝心。赵葵的母亲患病,他请假探视未被批准,于是,他割下大腿的肉杂入药中寄送给母亲。
【小题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金人走,乘胜逐北,斩首数千,拔所掠子女万余。
⑵本欲选锐,适得其钝,本欲示众,适示单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