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斯列传(节选)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日:“囚安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申,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奏当上,二世喜日:“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B.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C.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D.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囹圄,亦为监狱,秦朝的监狱称之为“囹圄”,到了封建社会以后,监狱的称谓就有了进一步变化。
B.百越,先秦古籍对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
C.谒者,官名,古时亦用以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据传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即用此称。
D.五刑,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胥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B.李斯认为二世治国无道,竟不顾后果杀死亲兄弟自封为皇,残害忠良,重用奸臣,大规模修建阿房宫,对百姓横征暴敛,其治必不长久。
C.李斯在狱中上书时采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故意给自己罗列了七大罪状,以让奏书能够顺利地上报二世,希望二世能觉悟省察并赦免他。
D.李斯虽遭受严刑拷打,但仍不顾一切地以实情对答,他自恃口才好,有功于朝廷,即使二世派人验证他也不改口供,终于获得二世的欢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
(2)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24 08:5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名“员”)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潜(水名);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B.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C.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D.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顿首:是古代跪拜礼节中较轻的一种,一般用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而这种顿首礼,庄重却不过于谦卑。
B.丙子:即丙子日。我国自古以来的干支纪日法,每60天有一丙子日。
C.:《说文》中说“封,爵诸侯之土也。”意思是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
D.列传:中国国别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国别体史书所沿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国公子光跟吴王说伍子胥说吴伐楚是为报私仇,非为吴国利益计,吴王这才打消了攻楚的想法。
B.伍子胥知道吴国公子光想杀吴王僚,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C.吴王僚想趁着楚国办丧事的时候,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包围楚国,用以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
D.专诸借进献烤鱼的机会,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他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日:“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射醉,呵止广。广骑日:“故李将军。”尉日:“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口“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店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成,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节选自《李将军列传》)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腾而上胡儿马 暂:突然
B.吏广所失亡多 当:判决
C.中石镞 没:陷入
D.此,其将兵数困辱    用:使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引而入塞     ②复更射之
B.①大军不知广之   ②前未到匈奴陈二里
C.①后汉马邑城诱单于 ②广卫尉为将军
D.①专以射戏     ②士以此爱乐
【小题3】下列语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
①因推堕儿 ②宽缓不苛
A.①于是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容而不繁杂
B.①趁机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松而不苛刻
C.①趁机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容而不繁杂
D.①于是把少年推了下去②宽松而不苛刻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记叙了李广射虎被虎扑伤的经历,意在表明李广的胆量过人,可射艺还不够精。
B.选文体现了李广为人清廉,热爱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得士卒的喜爱和拥护。
C.选文力求全面真实,既叙述了李广的公报私仇,又赞美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名将风度。
D.选文写人除了正面描述外,还善于运用侧面烘托,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李广的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原文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救陈,军于城父 军:驻军,驻扎。
B.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疾:弊病,弊端。
C.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使:让。
D.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病:忧虑,担心。
【小题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孔子被困陈蔡的窘况的一组是(   )
①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②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③不得行,绝粮 
④从者病,莫能兴 
⑤君子亦有穷乎 
⑥弟子有愠心
A.①②③B.①④⑤C.③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国、蔡国的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己不利,就共同调发人手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做了形象的注解。
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世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
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求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闻之,入见王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侯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
②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