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珏,字待价,幼孤,事母以孝闻。甫冠,举平答。李绛为华州刺史,见之,曰:“日角珠廷,非庸人相。明经 碌碌,非子所宜。”乃更举进士高第。河阳乌重胤表o以拔萃补渭南尉,擢右拾遗。穆宗即位,荒酒色,景 陵始复土,即召李光颜于邠宁,李想于徐州,期九月九日大宴群臣。珏与宇文鼎等同进曰:“道路皆言陛下追光 颜等,将与百官高会。且个珂未改,陵土新复,三年之制,天下通丧。今同轨之会适去,远夷之使未还,遏密弛 禁,本为齐人,钟鼓合飨,不施禁内。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憩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 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酒食之欢为厚邪帝虽置其言,然厚加劳遣。开成中,杨嗣复得君,引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与李固言皆善。三人者居中秉权,乃与郑覃、陈夷行等更持议。一好恶,相影和,朋党益炽矣。珏数辞位,不许。 帝尝自谓:“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珏曰:“为国者如治身,及身康宁,调适以自助,如 恃安而忽,则疾生。天下当无事,思所阙,祸乱可至哉? ”始,庄恪太子薨,帝意属陈王。既而帝崩,中人引宰相议 所当立,珏曰:“帝既命陈王矣!”已而武宗即位,人皆为危之。珏曰"“臣下知奉所言,安与禁中事?”帝新听政, 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宣宗立,内徙郴、舒二州,以本亍寒专分司东都。迁河阳节度使,罢横赋宿逋百余万。 以吏部尚书召,珏去镇,而府库十倍于初。俄署淮南节度使。江淮旱,发仓廩赈流民,以军羡储杀半价与人。 卒,年六十九,赠司空,谥曰贞穆。

(节选自《新唐书•李珏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B.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想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C.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懇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D.夫王者之举/为天下/法不可不慎/且光颜/恕忠劳之臣/方盛秋屯边/如令访谋猷/付疆事/召之可也/岂以 酒食之欢为厚邪/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在唐代,明经是考试科目,主要考查传统经书的内容,与进士科是并列科目。
B.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被召入幕府的人士称幕僚。
C.元朔,旧历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日。文中的“元朔未改”指的是还没改年号。
D.太子宾客,是居东宫的太子延请的一批陪同自己从事游赏、宴饮、作诗活动的客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珏相貌非凡,深被赏识。他尚未成年,参加明经科考试,华州刺史李绛认为他额角宽阔,天庭饱满,应该 参加进士科考试,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
B.李珏劝谏新君,晓以情理。刚登基的穆宗打算将一些地方要员请入朝中宴饮,李珏认为先君去世不久,坟 土尚新,大宴群臣违背丧制,是不应该的。
C.李珏请辞要职,远离朋党。深得新君信任的杨嗣复将李珏安排在权力的核心位置,与政敌郑覃、陈夷行等 人形成对立,李珏几次辞职,但未被批准。
D.李珏为政一方,体恤百姓。他任河阳节度使时,停止征收额外和拖欠的赋税;任淮南节度使时遇旱灾,他 开仓济民,还将多余的粮食折价卖给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天下十四年,虽未至治,然视今日承平亦希矣!
(2)帝新听政,珏数称道《无逸篇》以劝。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1 09:43: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循,不知何许人也。为人巧佞,阿谀无廉耻,惟利是趋。事唐为礼部尚书。是时,梁太祖已弑昭宗,立哀帝,唐之旧臣皆愤惋切齿,或俯首畏祸,或去不仕,而循特附会梁以希进用。梁兵攻杨行密,大败于珝河,太祖躁忿,急于禅代,欲邀唐九锡,群臣莫敢当其议,独循倡言:“梁王功德,天命所归,宜即受禅。”明年,梁太祖即位,循为册礼副使。
循有子楷,乾宁中举进士及第,昭宗遣学士陆扆覆落之,楷常惭恨。及昭宗遇弑,唐政出于梁,楷为起居郎,与柳璨、张廷范等相结,因谓廷范曰:“夫谥者,所以易名而贵信也。前有司谥先帝曰‘昭’,名实不称,公为太常卿,予史官也,不可以不言。”乃上疏驳议。而廷范本梁客将,尝求太常卿不得者,廷范亦以此怨唐,因下楷疏廷范,廷范议曰:“臣闻执事坚固之谓恭,乱而不损之谓灵,武而不遂之谓庄,在国逢难之谓闵,因事有功之谓襄。请改谥昭宗皇帝曰恭灵庄闵皇帝,庙号襄宗。”
梁太祖已即位,置酒玄德殿,顾群臣自陈德薄不足以当天命,皆诸公推戴之力。唐之旧臣杨涉、张文蔚等皆惭惧俯伏不能对,独循与张祎、薛贻矩盛称梁王功德,所以顺天应人者。循父子皆自以附会梁得所托,旦夕引首,希见进用。敬翔尤恶之,谓太祖曰:“梁室新造,宜得端士以厚风俗,循父子皆无行,不可立于新朝。”于是父子皆勒归田里,乃依朱友谦于河中。其后,友谦叛梁降晋,晋王将即帝位,求唐故臣在者,以备百官之阙,友谦遣循至魏州。是时梁未灭,晋诸将相多不欲晋王即位。晋王之意虽锐,将相大臣未有赞成其议者。循始至魏州望州廨听事即拜谓之“拜殿”及入谒蹈舞呼万岁而称臣晋王大悦明日又献“画日笔”三十管晋王益喜因以循为节度副使。已而病卒。庄宗即位,赠左仆射。
(节选自《新五代史·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循始至魏州/望州廨听事/即拜谓之/“拜殿”及入谒/蹈舞呼万岁而称臣/晋王大悦/明日又献“画日笔”/三十管/晋王益喜/因以循为节度副使
B.循始至/魏州望州/廨听事即拜/谓之“拜殿”/及入谒/蹈舞呼万岁而称臣/晋王大悦/明日/又献“画日笔”三十管/晋王益喜/因以循为节度副使
C.循始至魏州/望州廨听事即拜/谓之“拜殿”/及入谒/蹈舞呼万岁而称臣/晋王大悦/明日又献“画日笔”三十管/晋王益喜/因以循为节度副使
D.循始至魏州/望州廨听事即拜/谓之/“拜殿”/及入谒/蹈舞呼万岁/而称臣/晋王大悦/明日又献“画日笔”/三十管/晋王益喜/因以循为节度副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亦作“受嬗”。后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起居郎,古代官职,隋代隋炀帝时始置,称起居舍人,属内史省。以后各个朝代均有设置这一管职,它所负责管理的事务一直都是一样的。
C.庙号,庙号是皇帝被供奉于庙中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它能显示出后人对皇帝的评价,有对君王盖棺定论的意味。
D.廨,即官署,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州中有州廨,郡中有郡廨,常称郡廨、公廨。廨田,就是公廨田,它是隋唐时给各官署的田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循为人巧言谄媚,阿谀奉承,没有廉耻,只知道追逐利益,做了礼部尚书。很多人因此看不惯他,对他不满。
B.苏循为求重用,罔顾忠义。梁王想要称帝,苏循首先称颂,认为梁王有功业德行,天意注定要称帝。因此被新帝委以重任。
C.苏循一心攀附,谋求官职。梁太祖即位后,设宴款待群臣,唐的旧臣们都不敢说话,只有苏循等人盛赞他的功德。
D.苏循品行不端,被同僚厌恶参奏而回归田里,在河中依附朱友谦,后来又随朱友谦投降晋国,才最终得到新的职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梁太祖已弑昭宗,立哀帝,唐之旧臣皆愤惋切齿,或俯首畏祸,或去不仕,而循特附会梁以希进用。
(2)其后,友谦叛梁降晋,晋王将即帝位,求唐故臣在者,以备百官之阙,友谦遣循至魏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小题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B.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C.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D.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B.路,宋代最高的行政区划,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烽为扬州路”中“路”与此处的“路”意思不同。
C.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 ,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D.储嗣,即储君、帝王的继承人。又称王储或皇储。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崇文,字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崇文性朴重寡言,少籍平卢军。贞元中,从韩全义镇长武城,治军有声。累官金吾将军。吐蕃三万寇宁州,崇文率兵三千往救,战佛堂原,大破之,封渤海郡王。

刘辟反,宰相杜黄裳荐其才。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始,崇文选兵五千,常若寇至。至是,漏受命,已出师,器良械完,无一不具。过兴元,士有折逆旅匕箸者,即斩以徇。乃西自阆中出,却剑门兵,解梓潼之围,贼将邢泚退守梓州。诏拜崇文东川节度使。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明日,战万胜堆,凡八战皆捷,贼心始摇。大将阿跌光颜与崇文约,后期,惧罪,请深入自赎,乃军鹿头西,断贼粮道。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遂趣成都,余兵皆面缚送款。辟走,追禽之,槛送京师。

入成都也,师屯大达,市井不移,珍货如山,无秋毫之犯。邢泚已降而贰,斩于军。衣冠胁污者诣牙请命,崇文为条上全活之。诏令刻石记功于鹿头山。

崇文不通书,厌案牍谘判以为繁,且蜀优富无所事,请扞边自力,乃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宁庆节度使,为京西诸军都统。崇文恃功而侈,举蜀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又不晓朝廷仪,惮于觐谒,有诏听便道之屯。居邠三年,戎备整修。卒,年六十四,赠司徒,谥曰威武。 

(节选自《新唐书·高崇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B.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C.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D.鹿头山南距成都百五十里/扼二川之要/辟城之/旁连八屯/以拒东兵/崇文始破贼二万于城下/会雨/不克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甲、乙、丙、丁……)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纪年,而且天干又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
C.“觐谒”,即入觐,是古代政治礼节,专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
D.“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崇文能征善战,屡受封赏,他率三千军马大破吐蕃侵略者,被封渤海郡王。
B.高崇文爱护百姓,率军进入成都时,让军队驻扎在大路上,对财务秋毫无犯。
C.高崇文明辨是非,穿戴很破烂的穷苦的叛乱者到衙门请求保全性命,高崇文为他们分条上奏,使他们都保住了性命。
D.高崇文恃功而侈,把蜀地国库中的奇珍异宝和机巧工匠都擅自带走,又不懂朝廷的礼仪制度,不敢入朝觐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显功宿将,人人自谓当选,及诏出,皆大惊。
(2)贼大震,其将李文悦以兵三千自归,仇良辅举鹿头城二万众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为君难论

欧阳修

语曰“为君难”者,孰难哉?盖莫难于用人。

夫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信之欲笃,则一切不疑而果于必行,是不事之可否,不计功之成败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以其违众为独见之明,以其拒谏为不惑群论,以其偏信而轻发为决于能断。使后世人君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于祸败,则虽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叹也。

前世为人君者,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而不能早悟以及于祸败者多矣,不可以遍举,请试举其一二。

昔秦苻坚地大兵强,有众九十六万,号称百万,蔑视东晋,指为一隅,谓可直以气吞之耳。然而举国之人皆言晋不可伐,更进互说者不可胜数。其所陈天时人事,坚随以强辩折之,忠言谠论皆沮屈而去。如王猛、苻融老成之言也,不听;沙门道安,坚平生所信重者也,数为之言,不听:惟听信一将军幕容垂者。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兵至寿春,晋以数千人击之,大败而归。比至洛阳,九十六万兵亡其八十六万。坚自此兵威沮丧,不复能振,遂至于乱亡。

近五代时,后唐清泰帝患晋祖之镇太原也,地近契丹,恃兵跋扈,议欲徙之于郓州。举朝之士皆谏,以为未可。帝意必欲徙之,夜召常所与谋枢密直学士薛文遇问之,以决可否。文遇对曰:“臣闻作舍道边,三年不成,此事断在陛下,何必更问群臣。”帝大喜曰:“术者言我今年当得一贤佐助我中兴,卿其是乎?”即时命学士制,徙晋祖于郓州,明旦宣麻,在延之臣皆失色。后六日而晋祖反书至。清泰帝忧惧不知所为,但君臣相顾,涕泣而已。

由是言之,能力拒群议专信一人,莫如二君之果也;由之以致祸败乱亡,亦莫如二君之也。方苻坚欲与幕容垂共定天下,清秦帝以薛文遇为贤佐助我中兴,可谓临乱之君各贤其臣者也。

或有诘予曰:“然则用人者,不可专信乎?”应之曰:“齐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乏用诸葛亮,可谓专而信矣,不闻举齐、蜀之臣民非之也。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使令出而两国之人不从,事行而两国之人不便,则彼二君者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注)①清泰帝即后唐末帝李从珂;晋祖即后晋建立者石敬瑭,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之必  笃:坚定B.是不事之可否    审:审度
C.即时命学士制    草:草率D.亦莫如二君之也  酷:惨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莫难用人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坚随强辩折之 意北亦尚可口舌动也
C.助我中兴,卿是乎 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D.齐桓公用管仲 蚓无爪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君王应如何用人的问题,阐明了要想做好君主就得处理好信任大臣和听取他人意见之间的关系。
B.欧阳修认为,君主用人之术在于充分信任人才,要一切不疑,力拒群议,果敢行事,如此方能共同成就事业。
C.清泰帝害怕镇守太原的石敬瑭凭借地近契丹又握有兵权的形势,专横抗命,于是不听朝议,把他调防郓州,加速了石的背叛。
D.本文举苻坚、清泰帝与齐桓公、蜀先主刘备听言用人之例进行对比论证,以史为鉴,逻辑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垂之言曰陛下内断神谋足矣不烦广访朝臣以乱圣虑坚大喜曰与吾共定天下者惟卿尔于是决意不疑遂大举南伐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
(2)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少为军卒,事梁太祖,为开封府押衙。末帝即位,迁濮州刺史,又徙澶州刺史。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铁枪,骑而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王铁枪。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龙德三年夏,晋取窜州,梁人大恐,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升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乃引绳将自经。末帝使人止之,问所欲言。翔曰:“事急矣,非彦章不可!”末帝乃召彦章为招讨使,以段凝为副。末帝问破敌之期,彦章对曰:“三日。”左右皆失笑。彦章受命而出,驰两日至滑州,置酒大会,阴遣人具舟于杨村,命甲士六百人皆持巨斧,载冶者,具鞴炭,乘流而下。彦章会饮酒半,佯起更衣,引精兵数千,沿河以趋德胜。舟兵举锁烧断之,因以巨斧斩浮桥,而彦章引兵急击南城。浮桥断,南城遂破,盖三日矣。是时,段凝已有异志,与赵岩交通,彦章素刚,愤梁日削,而嫉岩等所为,尝谓人曰:“俟吾破贼还,诛奷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叶力倾之。赵岩等从中日夜毁之,乃罢彦章,以凝为招讨使。彦章驰至京师入见,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岩等讽有司劾彦章不恭,勒还晃。唐兵攻兗州,梁京师只有保窭五百骑,以属彦章,彦章伤重,马路,被擒。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使人慰谕彦章,彦章谢“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晋高祖时,追赠彦章太师。
(节选自《新五代史·王彦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B.宰相敬翔顾事急八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隆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C.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D.宰相敬翔顾事急/以绳内靴中/入见末帝泣曰/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不肖所谋无不用/今强敌未灭陛下/弃忽臣言/臣身不用/不如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高祖”作为帝王庙号,多指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有的是追授先人.
B.“更衣”可指换农服或换衣服的地方,后为上厕所的委婉说法,文中借指宴会时离席。
C.“保銮”指的是皇帝的卫士。古代帝王的车驾上有銮铃,故“銮”亦作帝王车驾的代称.
D.“追赠”即“追封”“追晋”,古时朝廷用来表扬对国家有突出贡献者,以激励后人效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王彦章曾受重用,为人骁勇有力。他曾受梁太祖和梁末帝任用,能赤脚踩在荆棘上走,善使铁枪,在军中有王铁枪的称号。
B.王彦章报效国家,不顾家人安危。晋军攻破澶州,为招揽他,对他被俘的妻子提供优待,但他不为所动,杀了劝降的使者。
C.王彦章胸有成竹,巧用奇计破敌。在朝廷中承诺三天破敌后,他明设酒宴,暗派甲士,用奇谋,断浮桥,一举攻破了南城。
D.王彦章忠于梁朝,最终被杀身亡。在与唐军的交战中,他受伤被俘:面对庄宗的招降,他不为所动,忠义为先,视死如归。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岩等闻之惧,与凝叶力倾之。
(2)以笏画地,自陈胜败之迹,岩等讽有司劾彦章不恭,勒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