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含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之、逄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无礼于晋 大易小,甚善
B.臣壮也,犹不如人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C.夜缒而出,秦伯 信而疑,忠而被谤
D.失所与,不知 有敢不尽力者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D.夫晋,何厌之有   大王来何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B.烛之武虽然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有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临危受命,最后,义无反顾地去说秦师。
C.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终于说服了秦伯,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D.烛之武退秦师后,子犯建议攻打郑国,顿时关系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的大道理,最后才平息战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05 08:5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     从:跟随。
B.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谢罪。
D.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是古代爵位之一,故事发生的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九宾,君王接见外国使者的隆重礼节,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文中指秦王。
D.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其他河流也叫河,在文中指的是黄河。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A.是寡人之过也B.原举国为内臣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D.亚父者,范增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注),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书曰:“郑伯克段于焉。”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遂置姜氏于城顿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注)寤生,难产。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B.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C.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D.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叔段,在兄弟之中年岁小,故称“叔段”。古时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B.辛丑,干支之一,古代常以干支纪日,从甲子开始到癸亥,六十天为—周,循环记录。
C.黄泉,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认为天玄地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
D.《左传》,相传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指为人物作传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庄公出生时难产,惊吓其母,因此姜氏不喜欢他,想立另一儿子共叔段为君位继承人。尽管她急切地向武公请求,但武公没有答应。
B.共叔段在自己封地京城,修治城郭超过先王规制,并贪得无厌,不断侵占他地,竟至偷袭郑都,结果被庄公击败.
C.庄公采取“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满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义之地再取之,说明庄公颇有谋略.
D.庄公粉碎共叔段阴谋后,发誓有生之年不与其母相见,不久就后悔,后经颍考叔出谋划策与母相见,说明孝在当时是受推崇的美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后面题目。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殽之战》)
【小题1】下面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
C.共其乏困D.文王之所辟风雨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何厌有    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B.邻之厚,君之薄    文王之所辟风雨
C.君之知也  勤而无
D.郑人盟    蹇叔之子
【小题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C.秦伯说,与郑人盟D.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小题4】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是从越国鄙远的不现实,邻厚己薄的得不偿失,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等角度说退秦师。
B.蹇叔从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秦 “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反对秦师伐郑的结论。
C.烛之武说话站在秦国的利益上,说明郑亡对秦国的重大影响,使秦伯不敢参与“围郑”。
D.蹇叔的说话站在秦国的角度上,说明劳师袭远必败,成功说服秦穆公放弃伐郑。
【小题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敢以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小题3】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小题4】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⑤
【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晋崤之战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 不鄙邑。 腆:丰厚
C. 郑商人弦高将于周 市:做买卖
D. 秦违蹇叔,而以贪民 勤:勤劳
【小题2】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收尔骨焉  盘盘焉,囷囷
B. 吾见师之出不见其入也 后人哀之不鉴之
C. 吾子淹久敝邑 其势弱
D. 吾还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杞子作为秦国驻防在郑国的将领,拿到了郑国都城北门的钥匙之后,建议穆公里应外合消灭郑国,得到了穆公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秦穆公急于扩张的野心。
B. 蹇叔认为,千里奔袭,容易泄漏消息,疲惫之师也难以取胜,指出师出必败,并预测出遭晋军伏击战败的地点,然而秦穆公利令智昏,坚持进军郑国。
C. 蹇叔,忠直耿介,见识深远。因此秦穆公收到杞子从郑国发出密报的时候,首先“访诸蹇叔”,可见蹇叔受到国君的信赖。
D. 晋国原轸认为秦穆公不听贤者之言,劳师袭郑,是天奉我的好时机,他和栾枝激烈争论,批评栾枝不愿为国效劳的言论。表现出他的善辩能断,敢说敢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强秦的痛恨和关心国事的精神。
【小题4】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2)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