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与所以失之者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②独伶人也哉
C.①契丹与吾约兄弟 ②天下笑
D.①自然理也    ②莫能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15 08:44: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
B.私见张良,具告事    具沛公言报项王
C.良曰:“长臣”。    因击沛公
D.君与项伯有故 沛公在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引项伯与刘邦相见,又替刘邦出谋划策,是刘邦阵营的智者。
B.项伯因为私交救张良,但他重义气,少谋略,最终被刘邦拉拢。
C.刘邦勇于承认自己的失误,处变不惊,以谦恭的姿态拉拢项伯。
D.选文用符合人物身份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个性,使人物性格鲜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而反之,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齐 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同类题5

阅读训练

君子不欺

《公羊传》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熟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师而去之。

(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简注)

①庄王围宋:“庄王”,指楚庄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4年。②司马子反乘堙(yīn):司马,官名,掌管军政和军赋。堙,为登城而堆起的小土山。③华元:宋国大夫,前后在宋国执政约四十年。 ④析骸而炊:劈开死人骨头烧火。析,拆开、劈开。 ⑤围者柑(qián)马而秣(mò)之,使肥者应(yìng)客:这两句是指宋国在楚使者面前有意掩盖缺粮真相。围者,指被围的人。柑,让马口衔木,使不得食。秣,喂牲口。应客,接待宾客。⑥是何子之情也:这句大意是“您怎敢这样把实情都告诉我呢”。⑦可以楚而无乎:即“以楚而无可乎”。以,凭。

(阅读指要)

虽说“春秋无义战”,但当时人们还是颇讲究君子风度的。华元与子反作为战场上的敌手,在特殊的情形下猝然相见,竟然毫不隐瞒本方虚实,互亮底牌,表现出君子之间的惺惺相惜。也许华元的泄密是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故意的手段,赌的就是对方的君子风度和恻隐之心;而子反也不甘为对手所轻,同样以军中实情相告,并最终改变了楚庄王的灭宋计划。子反的这种置外交风度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人在道德方面的价值取向。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于是使司马子反堙(________) (2)子之国何如(________)
(3)子而食之(________)     (4)师而去之(________)
【小题2】选出“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围者柑马而秣
B.吾见子君子也
C.吾使子往视
D.是以告
【小题3】选出下列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A.甚矣惫
B.吾孰与处于此
C.子曷为告之
D.吾亦从子而归尔
【小题4】司马子反把楚军实情告诉对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2)子去我而归,吾孰于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