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大足元年,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遍馈从官。楚客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争恳至,词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递为朋党,日用潜皆附之,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中宗暴崩,韦庶人称制,日用恐祸及己。知玄宗将图义举,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潜谋翼戴。玄宗尝谓曰:“今谋此举,直为亲,不为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动天,事必克捷。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及讨平韦氏,其夜,令权知雍州长史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为相月余,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兗州都督、荆州长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上曰:“诚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卿宜更思之。”日用曰:“臣闻天子孝与庶人孝全别。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请先定北军,次收逆党,即不惊动太上皇。”玄宗从其议。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

十年,转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时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 子宗之袭。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及先天已后,复求入相,竟亦不遂。

(选自《旧唐书•崔日用》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B.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C.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D.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古代官名,一般是武官,如县尉、都尉、卫尉、太尉。文中的“芮城尉”和“新丰尉”是指不同级别的官员。
B.雍州,历史上的九州之一,在秦汉隋唐时期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文中崔日用被暂时任命为雍州长史,说明了朝廷对他的倚重。
C.社稷,社稷本义分别指谷神和土神,君主为了祈求安定和丰收,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D.检校,检校之衔始于晋朝,最初有审查、核实的职责,后来指在本官之外暂时兼任他职,朝廷对宠信、敬重的大臣多加此名。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于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日用在负责调度行旅宴饮所用之物时打着陕州刺史宗楚客的名号为武则天的随行官员送上山珍美食,因而得到宗楚客的推荐。
B.崔日用知道玄宗打算铲除韦氏及其党羽后,劝说鼓励玄宗尽早行动,免生变故。平定成功后,他便被任命为雍州长史。
C.朝廷每有祸事,崔日用往往能准确迅速地预判,让朝事转危为安。为此朝廷再次请他出任宰相之职,但他最终没有答应。
D.郑普思深得恩宠,中宗不想追查他。崔日用在朝堂之上极其恳切地谏诤,言辞刚正不屈,郑普思最终被治罪。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秘书监郑普思欲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
(2)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9 11:49: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许孟容传

①许孟容,字公范,京兆长安人。孟容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甲科。无几,德宗知其才,征为礼部员外郎。

②有公主之子,请补崇文馆诸生,孟容举令式不许。公主诉于上,命中使问状。孟容执奏,竟得迁本曹郎中

③十七年夏,好畤县风雹伤麦。上命品官覆视,不实,诏罚京兆尹顾少连已下。敕出,孟容执奏曰:“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但陛下使品官覆视后,更择宪官一人,再令验察,覆视转审,隐欺益明。事宜观听,法归纲纪。此敕既非急,宣可以少。”诏虽不许,公议是之。

④十九年夏旱,孟容上疏曰:“京师是万国所会,强干弱枝,自古通规。其一年税钱及地租,出入一百万贯。臣伏冀陛下即日下令,全放免之。若播种无望,征敛如旧,则必愁怨迁徙,不顾坟墓矣。户部所收掌钱,非度支岁计,本防缓急别用。今此炎旱,直支一百余万贯,代京兆百姓一年差科,实陛下巍巍睿谋,天下鼓舞歌扬者也。”事虽不行,物议嘉之。

⑤神策吏李昱假贷长安富人钱八千贯,满三岁不偿。孟容遣吏收捕械系,日命还之,曰:“不及期死。”自兴元已后,禁军有功,又中贵之尤有渥恩者,方得神策吏。故军士日益纵横,府县不能制。孟容以法绳之,一军尽惊。自此豪右敛迹,威望大震。

(节选自《旧唐书·许孟容传》

〔注〕①品官:唐时称宦官为“品官”;②宪官:执掌外出巡察的监察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宣可以少 (2)日命还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物议嘉之
A.事件的论断B.事物的评议C.公众的非议D.公众的评论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B.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C.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D.府县上事/不实罪止/夺俸停官/其于弘宥已是殊泽
【小题4】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孟容举令式不许。公主诉于上,命中使问状。孟容执奏,竟得迁本曹郎中。
【小题5】对第④段中许孟容进谏放免京城百姓差科的理由推断错误一项是
A.以地方税收代替京城税收是惯例。
B.中央财政税收,足以备灾荒急用。
C.旱灾影响农耕,百姓将流离失所。
D.体现皇上智慧,百姓将歌舞颂扬。
【小题6】第⑤段如何塑造许孟容形象的?对此加以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拜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

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诏将下之夕,谓垍曰:“宰相之职,宜选擢贤俊,今则懵然莫知能否。卿多精鉴,今之才杰,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数月之内,选用略尽, 当时翕然称吉甫有得人之称。元和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同平章事。明年,加监修国史。垍奏:“登朝官五品已上为学士,六品已下为直学士;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皆从之。

元和五年,中风病。宪宗甚嗟惜。明年,卒,废朝,赙礼有加,赠太子少傅。初,垍在翰林承旨,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垍小心敬慎,甚称中旨。及作相之后,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垍骤居相位,而器局峻整,虽大僚前辈造请,不敢干以私。谏官言时政得失,旧事,操权者多不悦其举职。垍在中书,有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自拾遗转补阙,及参谢之际,垍廷语之曰:“独孤与李孜孜献 纳,严补阙官业,或异于斯。”休复悚恧而退。垍在翰林,举李绛、崔群同掌密命;及在相位,用韦贯之、裴度知 制诰,擢李夷简为御史中丞,其后继踵入相,咸著名迹。其余量材赋职,皆叶①人望,选任之精,前后莫及。议 者谓垍作相,知无不为,于时朝无幸人,百度浸理;而遘疾休谢,公论惜之。

(选自《旧唐书•裴垍传》,有删改)

(注)①叶:读 xi佴,意为“和洽、合”。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 /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 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B.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C.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D.自非登朝官/不问品秩/并为校理其余/名目一切勒停/史馆请登朝官入馆者/并为修撰/非登朝官/并为直史馆/仍永为常式 /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古称河东。
B.对策,古代考试取士,把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C.宪宗是皇帝庙号。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都被追尊为某宗,称为庙号。
D.谏官,古代掌管朝政缺失、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的官,如唐朝的左拾遗、宋代的谏议大夫等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垍品行正直,行事坚守原则。他入朝任职后,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考核词判,他不接受人们的请托,在考核时力求发现真正的人才。
B.裴垍慧眼识人,举荐优秀人才。他向李吉甫推荐的三十余人,大都得到了任用;他举荐的裴度、李夷 简等人,后来相继担任了宰相,而且有很好的名声。
C.裴垍德才兼备,颇受宪宗信任。他做翰林承旨时,做事很合皇帝心意;做了宰相之后,他提出的整顿 吏治、考核官吏政绩的建议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得以施行。
D.裴垍特立独行,为官卓然出众。一般掌权者不喜欢提升谏官的官职,裴垍却截然相反,他赞美孜孜进 谏的人,而对从不进谏者则予以批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宪宗初平吴、蜀,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
(2)恳请齐整法度,考课吏理,皆蒙垂意听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忠嗣,太原祁人也。忠嗣初名训,以父死王事,赐名忠嗣,养于禁中累年。及长,雄毅寡言,严重有武略。玄宗以其兵家子,与之论兵,应对纵横,皆出意表。玄宗谓之曰:“尔后必为良将。”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毅。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或言忠嗣之材足以辑事,必欲取胜,非其人不可。希望即奏闻,诏追忠嗣赴河西。忠別少以勇敢自负,及居节将,以持重安边为务。尝谓人云:“国家升平之时,为将者在抚其众而已。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功名耳。”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一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甲仗充初矣。初,忠刷在河东、朔方日久,备谙边事,得士卒心。及至河、陇,颇不习其物情,又以功名富贵自处,望减于住日矣。其载四月,固让朔方、河东节度,许之。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李林前又令济阳别驾魏林告忠嗣。玄宗大怒,因征入朝,令三司推讯之,几陷极刑。十一月,贬汉阳太守。七载,量移汉东郡太守。明年,暴卒,年四十五。其后,哥舒翰大举兵伐石堡城,拔之,死者大半,竟如忠嗣之言,当代称为名将。先是,忠嗣之在朔方也,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辄买之。故蕃马益少,而汉军益壮。及至河、陇,又奏请徙朔方、河东戎马九千匹以实之,其军又壮。迄于天宝末,战马蕃息。宝应元年,追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王忠嗣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土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B.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C.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D.每军出即/各召本将付其兵器/令给士卒/虽一弓箭/必书其名姓于上以记之/军罢却纳/若遗失/即验其名罪之/故人人自劝/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也称官禁。
B.节度使,中国唐代承北周及隋旧制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因此称节度使。
C.河东,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所以将山西省西南部称为河东。
D.卒,古代不同身份人的死亡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天子死曰崩,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忠嗣深受皇恩,雄毅寡言。皇上因为王忠嗣父亲的缘故,曾收养他并赐他姓名。
B.王忠嗣具有武略,深懂兵法。玄宗和他谈论兵法,他能自由应对,玄宗大感意外,认为他是一个将才。
C.王忠嗣治军有方,屡立战功。他把率军维护边疆稳定作为最重要的事情,他在军中一直享有很高的成望。
D.王忠嗣做事有远见,能未雨绸缪。他在石堡城的事上做出准确的预判,在购买战马的事上取得预期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短皇甫惟明义弟王昱,遂为所陷,贬东阳府左果数。
(2)每至互市时,即高估马价以诱之,诸蕃闻之,竞来求市,来輒买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旬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认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乃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活捉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岁余,授泾州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旬余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司空。
(注)①五原:地名。辖区在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②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月不 解:解围
B.昌密遣曾神表潜僧惠 说:劝说
C.励士卒  躬:亲自
D.其要冲 遏:制止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救军至,贼宵溃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 徘徊斗牛之间
C.扼弹筝峡口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旬余毕    余固笑不信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古代军队编制。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行”在这里泛指军队。
B.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
C.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
D.赠,死后追封官爵。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曙希烈/退保蔡州
B.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话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2)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3)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称先达,与士廉结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贞观元年,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十九年,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摄太傅士廉,朝望国华,仪刑攸属,寡人膺监守,实资训导。比日听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所司宜别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让不敢当。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壬辰,于京师崇仁私第,时年七十二。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高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B.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C.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D.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谱谍,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B.忝,很常见的敬辞,是有愧于做某事的意思;忝膺,用来表示惭愧受任某一职位。
C.薨,古代称诸侯、皇帝的高等妃嫔及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
D.里,指城市之中人口、商铺等相对集中的某一区域,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街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俭少有才学,声名卓著。他年少时有才学气度,广泛阅读文史书籍,有德行学识的前辈与他结为忘年交,他由此在王公大臣间颇有名声。
B.高俭重视亲情,极具孝心。他因与斛斯政交往而获罪,被贬南方瘴疠之地,母亲不可同行,他就留下妻子侍奉,还在白天睡觉时梦到母亲。
C.高俭兴利除弊,治理有方。水边地价昂贵,高俭沿旧渠重新开掘土地,使蜀中获利;他礼待蜀中隐士,常常派人问候隐士朱桃椎,传为美谈。
D.高俭考订姓氏,力矫流弊。太宗厌恶山东人士倚仗旧有门第嫁女时豪取聘礼的做法,令高俭考订姓氏。高俭很好地完成任务,受到皇帝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2)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